重生之我要冲浪_分节阅读_第232节(2 / 2)
他进去,直接找互联网的相关报刊,看有没有儿子的报道,有就会买,回家仔仔细细的剪下来,做剪报。
剪报,这东西距现在可太遥远了,小孩子听都没听过。
流行于80、90年代,弄一个大本子,把报纸上看到的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剪下来,贴在上面,积累一本又一本。
还是有价值的,都是历史资料。
嗯,儿子搞互联网,爹搞剪报,时代的参差……
他找到了两份报纸和一本杂志,有提到姚远或者99旗下的产业,拿去付款时随口问了一句:“有刀郎的歌么?”
“……”
老板郁闷的瞟了他一眼,道:“没专辑,单曲要不要?”
“单单曲??”
“我跟你讲,也不知道哪个杀千刀的想出来的,这么好的歌,这么受欢迎,诶,就给你弄两首。
开始两首都没有,就一首。
好像春节过后吧,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反正就火了,火了之后又传出来一首《冲动的惩罚》。
没照片,没资料,上头发行商都不知道找谁,全是民间流传。连盗版都做不成,你说是专辑,人家买回去一听,就特么两首歌,不捶你就不错了!
就知道叫刀郎,特么的刀郎是谁啊?!!”
“不至于不至于,不就是唱歌的么?”
“那都是钱啊!连沈城都在放他的歌,偏偏找不着人,我们卖也卖不了,太坑了!”
……
京城。
卞钢正跟几个哥们喝酒。
他四十多岁,是个音像发行商,从90年代开始做,从广州做到京城,小有身家。
从改革开放商业歌曲诞生,到90年代初期,音乐发行一直是官方的活,有个单位叫“音像出版社”。
那会钱最好赚,老百姓需要音乐,广州的太平洋唱片公司,一年赚的钱能盖一栋大楼,印专辑就跟印人民币一样。
后来政策放开,民营也能搞发行了,于是一夜之间涌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发行商。
当时的环境是:每年固定搞销售会,全国的发行商齐聚广州,现场听,觉得这专辑不错,马上就订货,觉得不好听,那就少订。
再由这些发行商,把专辑带到全国各地,逐层分包,下沉到乡镇。
90年代内地乐坛全盘崛起,歌星无数,盗版猖獗,即便猖獗也能挣钱。比如一盒磁带10块钱,唱片公司拿8毛-1块,零售商拿1块5。
剩下全是发行商的。
但现在不好赚了,一个是唱片业集体萎靡,另一个是大唱片公司都有自己的发行部门,竞争激烈。
广州,一度是南派音乐的大本营,如今留下一地的酒吧和夜总会,音乐是越来越没落了。
于是卞钢跑到京城来,混呗,在干不动之前尽量多赚点。
第259章 应战
“唾!”
包房里有些闷热,一个光头吐了口痰,把门推开,不管不顾的大嗓门道:“我问遍了我所有的朋友,到底让我逮住点蛛丝马迹。”
“你找着刀郎了?”卞钢忙问。
“找着了,你们猜他之前在哪儿?”
光头瞅瞅大家,自己回答:“在XJ!”
噫!
众人齐嘘。
尼玛一个唱流行音乐的在XJ?
这就不挨着!
“接着说接着说!”
“在一个什么破公司,我忘了,只在本地发行,都出不了省。刀郎以前发过几张专辑,全扑了,就去年《西域情歌》不错,卖了十几万张吧,还是个合集。”
“别废话了,现在在哪儿呢?”
“现在走了。”
“去哪儿了?”
“人家不说啊,签了什么保密合同。”
“滚蛋吧你,搞半天还是没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