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老师 74(1 / 2)

==============

“只可惜,都是无用之文。”

这话一出,宋知意当场怔愣在了原地,他对自己的文章有信心,可能是会有一些小问题,但无伤大雅,何至于被说成是“无用之文”呢?

他先是不知所措地伫立片刻,随后疑惑道:“李博士,为何您说学生的文章是无用之文?学生不解。”

李博士随意翻开一页,用食指用力敲上几下,道:“就拿你这篇你两村分浍水的文章来说吧,你在里面提及了三七分水的水利制度,你先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李博士说的是宋知意写的一篇考策文,他思索片时,很快就答道:“三七分水是北宋时陈知白出任平晋县令时为用晋水所想出的办法。晋水是汾水支流,流经三十多个村落,能灌溉三万亩农田。当时的晋水并未尽其用。于是陈知白勘探地形,砌石为塘,中横石堰,凿十孔,三七分之,北三孔,南三孔,不仅物尽其用,还解决了南北村的用水之争。[1]因为晋水和浍水同为黄河支流,便想起了这三七分水,由此及彼,浍水也可用类似方法治理。”

“看得出来,你对这些方略知道得不少,”李博士表示认可地点点头,但话锋一转,又道:“可你知道三七分水究竟是怎么分的吗?砌石为塘是在哪里砌成的,又为什么能够凿孔分水?”

“这…”宋知意下意识想开口回答,可发现自己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只能凝噎在喉。这方法是他从书上看来的,可具体是怎么分的他还真不知道。

“学生不知,还请博士指教。”

李博士对宋知意虚心求教的样子好像很满意,道:“我游历晋祠时听当地人讲过三七分水的故事,因为好奇,所以亲自去看了看。这石塘是建在晋水源头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冽,终年不断,是以石塘充盈,可以三七分之引水灌溉。但此题中的分浍水却并不是在源头分,而是在中游,你要如何砌塘?且每至十一月十二月会有断冰复结的蹙凌水,随时涨落。石塘低矮,涨时水漫如何防洪?落时无水又如何分水?所以说这三七分水在此地是行不通的,这题最要紧的是要如何能在分水灌溉之余又做到蓄水防洪,治水也需因地制宜。”

李博士一口气说完,看到宋知意嘴巴微张看着他,有些得意地勾起唇角笑了一下,道:“怎么样,小子,我说的对不对?”

宋知意这才反应过来,忙俯身拱手道:“博士指点令学生茅塞顿开,我此前确实未想到分水之位于凌汛之灾,这是学生疏忽了。”他先前听到王博耕对李博士的评价,下意识有些轻视他,今日听他一言,才知他看似懒散,却是胸有经略,有真才实学的。

李博士啪地一声把本子合上,对宋知意道:“其余地我也没什么要说的了,其他博士那你还没去拜访过吧?你慢慢想,不着急。”说完挑挑眉,将本子交还给宋知意,似乎是在催促他快走。

宋知意恭敬接过,抬起头正色道:“不,李博士,学生已经想好了。刚刚您的一番话让学生切实体会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学生想拜在您门下,望博士同意。”这样能一阵见血指出他问题的老师,宋知意先前从没有遇到过,他有预感,若能跟着眼前的人学习,自己的学习会得到难以想象的进步。

这回轮到李博士懵了,他没想到宋知意听了刚刚那番言辞激烈的话还愿意跟着他学习。看着面前一袭青衫的少年,脸上的神情不像是在开玩笑,总不能把人赶走吧。李博士有些苦恼地挠挠头,道:“那成吧,你就跟着我吧。不过先说好,你别一口一个博士的,你还是叫我老师,先生,夫子亦可,或者直接叫我李祯,这博士什么的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宋知意听他同意了,露出一个欢欣的笑容,答应道:“是,学生知道了,那我唤您老师。”

李祯闭上眼点点头,似乎对此很是受用,突然又像是想到什么,飞速抬眼,对宋知意道:“你现在也算是我的学生了,我这个人比较随性,也不兴拜师礼那一套,不过呢,也还是有些事需要你做的。”

“老师请讲。”

……

“宋兄,你最近看着精神头不太好啊,眼下都是乌青乌青的,这是怎么了?”这日午饭后,宋知意正打算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王博耕却凑了过来。

“我无事,只是这几日每日晚上看书忘了时间,睡得晚了些。”这几日李祯指出了他文章中的不少问题,四书五经题到还好,但策论落了下乘,归根到底还是实践缺失以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够精确,虽然看着都颇有道理,但落到实处去就会发现各种细小问题。

在接受指导之余,宋知意也惊叹于李祯的才学,他对各地的风土民情他都有了解,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宋知意曾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而据李祯说,他自年少时就四处游学,游览大周山水十余年。但前几年在旅途中出了意外,差点丢了性命,于是被哥哥李侍郎绑了回来。

但宋知意生于京城,长于京城,也没什么可以实践的机会。不过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实践不够,就用读书来补足。宋知意找来了游记之类的风物书籍,在每日学习完后阅读,有时候看得入迷,很晚才入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