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这封奏疏谁写的(1 / 2)
治倭不在倭,当在国朝汉人也。
这一封治倭疏,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倭寇的形成,以及倭寇对沿海的祸患。
但却笔锋一转,问出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倭寇之患,是否有汉人帮衬?若非汉人帮衬,为何明廷屡对东南剿倭,却屡剿不灭?
杨廷和盯着这封《治倭疏》看了许久,想了很久。
“太子殿下!微臣斗胆,敢问太子,可否详细说说?”
看着杨廷和殷切的目光,朱厚照挠挠头:“说什么?”
杨廷和急道:“如何治?”
朱厚照哦了一声,道:“在海上治啊!”
嗯?
杨廷和愣了愣,“在海上治什么?”
“当然治倭寇!”朱厚照理所当然。
杨廷和惊愕的看着朱厚照,又端详着手里的题本,刚才殷切的目光渐渐暗淡下来,眼眸中换做一副狐疑的光芒。
不过杨廷和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道:
“臣知道了。”
“臣告退。”
很显然,杨廷和从朱厚照这驴唇不对马嘴的回答中,对朱厚照产生了怀疑。
可是朱厚照是太子,他是臣子,纵然他心里有怀疑,做臣子的又怎能僭越去将怀疑的话说出来?
……
杨廷和离开了东宫,却并没有径直回府邸,而是转去了皇宫。
养心殿。
已是掌灯十分,养心殿的灯光通透。
三十二岁的天子朱佑樘,仍在烛光下批着奏疏,操心着国家大事。
虽然朱佑樘才三十二,可面上掩饰不住沧桑疲惫,头发也半白半黑。
前朝留给弘治帝的烂摊子太多,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勤奋的皇帝。
这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孝宗朱佑樘,是明中后期不可多得的中兴帝王。
因为长时间操劳国事,年仅三十五就驾崩。
“皇爷,杨廷和,杨学士求见。”
太监怀恩走到朱佑樘旁边,小心翼翼的说道。
朱佑樘放下手中的奏疏,揉了揉额头,道:“可是太子又闯祸了?”
“成了,你让杨大人进来吧。”
“是。”
不一会儿,杨廷和便躬身来到养心殿,纳首道:“微臣参见皇上。”
朱佑樘勉强笑了笑,脸上却掩饰不住疲惫:“杨大人不要客气,可是朕那不成器的儿子,又让你操心了?”
杨廷和微微摇头,小声道:“昨日臣给太子殿下布置了一道课业,课业是《治倭疏》。”
朱佑樘听后,缓缓笑了笑,道:“这对太子来说,着实有些深了,他写的不好么?”
“不,写的极好。”
“哦?”朱佑樘来了兴趣,“给朕看看。”
杨廷和恭敬的将文疏送上去。
朱佑樘仔细的阅览了许久,面上渐渐展颜,频频点头,看完之后,长叹道:“朕得麒麟子也!”
很显然,朱佑樘对这份奏疏十分满意,脸上都掩饰不住骄傲。
“东南倭患,久除不尽,朕始终觉得奇怪,太子这封奏疏,或给我们君臣开辟了另一条思路。”
杨廷和认同的点头,不过还是开口道:“臣本想问问太子,如何治东南海商。”
朱佑樘笑道:“此议题就太深了,他怎么答的?”
杨廷和忙回道:“回皇上,太子说在海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