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高峰套现】 258(2 / 2)
第一,林正杰认为只有掌控主动权,才是最好的获得优质资产方式。若是明年不收购,以后等置地出售时,他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李家成,也就是和记黄埔,一样是未知的。
第二,出售那么多资产,资金需要一个去处,而不是存在账户上,这样很难对股东们说清楚。
如今,泰富集团账户上还有8亿港币的现金流,出售远东金融中心可能有15亿、出售其它物业可能有2亿、出售股票能有13亿(港灯的不套现),这是足足38亿港币的资金。
后面收购港灯就算花费25亿,也还有十来亿的现金流,可以用于抄底之用。
林正杰说道:“好,就这样决定,出售物业的事情需要大家多上心。另外,袁经理你策划一次供股集资,最好是能凑集5亿港币的资金。”
在高峰时供股集资,钱可以留着后面投资只用。
而这次林正杰本人打算不供股,让自己的持股稀释10%(40%将至36%),等到1983年后再增持。
袁天凡新上任财务大管家,没想到就接到如此大的一个任务,毕竟供股集资5亿是非常困难的,连恒基、信和地产上市,集资也才10亿港币左右。
“好”
虽然困难,但也要努力去完成。
实际上,泰富集团还是有优势的,每一次集资供股都让参与者赚得盆满钵满。在影响力上,还是超过了信和、恒基地产的。
恒隆领导的财团,夺得香港九个地铁站上盖的发展权,一时间威风凛凛。
就连一向低调的陈曾熙,也打破一贯不接受采访的作风,对媒体畅谈恒隆的发展大计。
“九个站上盖发展权,一共由恒隆为首组建的三个财团获得,恒隆占最大的股权。”
“九个站上盖发展权,总计需要投资70亿港币的建筑费。预计可以销售180亿港币,而恒隆可获利逾40亿港币。”
“恒隆拥有的土地储备,足够发展至1987年,全部完成后拥有的楼面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尺(将地铁站上盖列为在内)。”
消息传出,全港为之轰动!
有媒体形容这是恒隆地产的第二个高峰,而第一个高峰是当年上市的第二年。在1972年恒隆上市时,是‘地产五虎’,并在上市的第二年盈利达到6570万港币,超过合和地产,比新鸿基还高出28%。
不过由于恒隆地产在1973年地产高峰时,耗资1.15亿港币买入九龙旺角的邵氏大厦和新华戏院,这两项物业需要在1973年底才能交吉。由于购入价格太高,导致恒隆错过1974~1976年的地产抄底。因此,新鸿基地产和长实地产后来居上。
在一间会议室里。
恒隆地产陈曾熙、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信和地产黄廷芳、华懋地产王德辉、廖创兴企业廖烈文等聚在一起,商谈地铁站上盖合作事宜。
大家都非常兴奋获得这次的竞标成功,认为各股东都将大赚特赚。
陈曾熙说道:“金钟二段地铁上盖,须向政府补地价18.2亿港元,需要先支出4亿多港币的挞定(定金)。补地费虽然高,但我虽然这幢生意赚梗了(赚定了)。这幅地皮有6.9万平方尺,可建两幢一流的写字楼大厦,超过100万平方尺的楼面,以现在的行情来看,都有不少账面的盈利。”
众人纷纷认可这个观点,郑裕彤说道:“按照目前地价的涨幅,不出两年,这幅地的价格至少会翻番,就等于‘白赚’到这幅宝地。”
黄廷芳也说道:“林正杰将德辅道中的联邦大厦、国际大厦数次倒卖,最后一次以24.35亿的天价售给永安集团,便是最好的例子。金钟二段站上盖项目,就目前的价格都应该是高于那两幢大厦不少,所以我们现在都有得赚。”
众人可谓一直看好这个项目,事实上,地铁站上盖九个项目中,这个项目已经是第二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中区美利道地段的‘红棉大厦’,这个项目的股东又略微有些不同,恒隆和新世界发展依旧是主力,小弟则是凯联酒店、华光地产等。
第一个项目较小,第二个项目则大得多,仅补地费就要18.2亿港币。
陈曾熙说道:“那好,我们就先筹备缴纳定金,并一边和港府谈判。郑生和港府合作过多次(新世界中心),就麻烦和我一起跑地铁公司和港府。”
涉及到中环的地铁站上盖发展权,立项手续繁多,越是市区黄金地段的大型物业,审批越是挑剔。
正因为如此,前世‘金钟二段站上盖’拖到了中英谈判,这一世想必也是如此。
郑裕彤在开发新世界中心时,和政府沟通非常良好,甚至可以说是占了政府很大的便宜,这是陈曾熙看重的地方。同时,陈曾熙口才不佳,郑裕彤虽然也不算好,但比他却好得多。
“没问题啦!”郑裕彤爽快的答应。
这个项目虽然他不是首脑,但也占股25%,是仅次于恒隆的第二大股东,自然要出力。
会议散去,各大股东都非常开心。
大家的观点是一样的,香港商业地产还会上涨,甚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