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_分节阅读_第69节(2 / 2)

  一定是有智谋之士入秦,给他出了这个主意,用攘夷的大义,牵绊住洛氏的手脚,真是高明啊。

  但这是好事,诸夏之间注定是要杀一个血流成河的,但现在夷狄还是很昌盛。

  若是因为内乱,让夷狄乘虚而入,老祖宗是一定会怪罪的。

  秦国若是真能将西戎彻底扫平,说不定邦周天命落地的时候,上天还真的会眷顾秦人呢。”

  说着两人都笑了起来,若是秦国真能安心的在西陲清剿西戎,起码百年之内是不会东出了。

  将秦国的国书放在一边之后,洛辞就开始详细的询问洛言关于晋国的情况。

  这一下洛言的脸色瞬间严肃起来,思绪回到了在晋国之时。

  五公子之乱结束不久,公子重耳在一众卿大夫和齐洛两国的见证之下,即位晋国国君。

  中原最大的大国迎来了自己新的主人。

  对于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想要稳固统治,首先就是安插自己的人。

  通常来说,国君都会将自己的兄弟、姻亲、亲随安插在关键的位置上,但这时就有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公子重耳的四个兄弟互相残杀一个不剩,齐国给了一支贵族,洛国也有一些公族到了晋国之中,加上那些一直追随他的卿大夫。

  洛言当时见到公子重耳任命的六卿之中,一个公族之人都没有,忍不住问道:“晋侯,您为什么没有任命公族之人担任六卿呢?

  难道天下还有比亲族更值得信任的吗?

  正如洛国和晋国有四百年的深厚情谊,与齐国有五百年的深厚情谊,这都是因为双方之间有血缘,所以才互相信任啊。

  您任命的六卿诚然都是能够兴盛社稷的贤臣,但是这样的苛待亲族,恐怕是会引来祸患的。”

  但是公子重耳根本没听,他直接了当的说道:“太子,您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晋国与洛国是不同的。

  五百年来,洛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内乱,这样忠诚的公室和公族,天下的诸侯没有不羡慕的。

  五百年来,数不清的公子贵族流亡在外,晋国、齐国、楚国、宋国,哪个国家没有呢?

  洛国没有!

  五百年来,像是公子舞那样的事情有多少呢?恐怕没人能够数的清。

  可是您呢?您眉心的圣痕是生来就有的,即使有乱臣贼子,难道能剥夺您的高贵吗?

  它告诉所有人,您是素王的子孙,所以您有底气面对公室和公族。

  孤也有这个底气,但是孤的子孙呢?

  从孤这里开始改变吧,孤再也不想让晋国因为内斗而错失称霸的时机了。”

  说到这里,洛言已经明白了,公子重耳不信任公族,因为晋国一直以来内斗太严重,这些公室和公族时时刻刻想着篡权夺位。

  经历如此惨烈厮杀才登上君位的重耳不可能再给公族权力,重用卿大夫,最多也就是权臣,没有资格登上晋国的君位。

  重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证晋国君位把持在他这一脉手中。

  “晋侯,因为公族可能背叛就弃之不用,这难道不像是因为吃饭被噎住,就连饭也不吃了吗?”

  人的局限性无处不在,重耳这样贤明的君主,也是不可避免的。

  重耳摆摆手道:“当初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原因,孤的卿大夫们都是贤明的臣子,是足以辅佐圣王的,比那些空有血统,却败絮其外的公族有能力的多。

  有他们的辅佐,想必晋国是能够兴盛的,尊王攘夷,王道大义,孤会去做,太子就勿要担忧了。”

  洛言将当日发生的场景完全告知洛辞,叹息道:“晋国的卿大夫们诚然是贤臣,世卿世禄的制度,大肆赐土的政策,这难道不是五百年前邦周的制度吗?

  晋国很快就会兴盛起来,但最终一定会因为这个制度而灭亡,就像是现在的王室一样。”

  晋国的制度实在是太有即视感了,这种制度对外扩张自然是无往而不利,但是对国君的权斗、御人属性要求很高。

  否则周王室的结局就是晋国公室的结局。

  晋侯重耳暂时是想不到那些了,现在的他大权在握,意气风发,晋国真不愧是列国之中底子最厚的。

  在重耳改革国内军制,实行六卿制度以来,整个晋国都仿佛变成了一驾战争机器。

  而且压制了那些只会坏事的公族之后,辅佐重耳的臣子的确个个都是贤臣。

  短短三年时间,就在翼城之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晋国还有强军,世卿世禄的卿族逐渐地侵蚀着原先属于晋国公族地土地。

  重耳对这件事抱着一种放任自由地态度,那些公族大多数都是当初追随公子舞的,在晋侯无知薨逝之后,依旧要追随着公子舞杀死他。

  重耳深恨这些人,他曾经对左右说:“公族是公室的翼护,但是这些人却追随着公子舞妄图杀死晋侯无知,在国君之位落在孤的身上时,又追随着公子舞要杀死孤。

  可见在他们的心中是没有国君的,等到碧落黄泉穷尽之时,孤才会原谅这些不忠不义的人。”

  重耳的举动再次激化了晋国之中公族与卿族的矛盾,甚至有公族公然说道:“重耳这样苛待公族,数遍列国都不曾见。

  楚国是南蛮建立的,习得礼仪之后,尚且知道重用公族,难道重耳会不知道吗?

  晋国,是素王分封的姬姓宗国,位列诸姬第一,如果晋国都这样做,姬姓还有什么尊贵之处呢?”

  重耳闻言自然是大怒,他认为这些公族是在试探自己的态度,他想要杀死这个人来威慑公族,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威势。

  在左右的劝谏之下,他收起了这样的心思,但还是向整个晋国的公族发出了一封告书。

  “作为臣子,随意的毁谤国君,难道是正确的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