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_分节阅读_第104节(1 / 2)

  楚王更是犹豫起来,两国攻占了巴蜀,平分了蜀都平原,这给了秦国东出的另外一条道路。

  那就是直接走大江,从原先巴国的地方顺流而下即可。

  但是这一条道路的出口是江汉平原,早在楚国和巴国相争的时候,就在大江的地方修筑了关隘,防止巴国顺流而下,相当于大江之上的函谷关。

  如果现在让秦国走这一条路,相当于为了让秦国能从家中出来,要先把楚国和秦国之间的墙壁砸个洞,然后秦人拿着刀枪在楚国家中观赏一圈,再从大门施施然的离开。

  这毕竟已经不是当年吴国攻破楚都的艰难时刻,年轻的楚王有些无法接受,项程有些奇怪楚王为什么会犹豫,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了楚王的顾虑。

  于是笑道:“王上,您是否以为臣是让秦国从大江之上顺流而下呢?

  江汉平原是楚国根本,这里生活着不知道多少宗亲贵戚。

  臣怎么会让外国数十万的大军经过呢?

  若是一个不慎发生了兵变,动摇了楚国的社稷,臣就是有十条命,难道能还得起吗?”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军队代表着危险和破坏,控制军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而且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真正的控制住了。

  周厉王身为天子,尚且因为没有控制住军队,最终死于乱军之中,项程当然不可能去冒这个险。

  “王上,楚人念念不忘北上,难道您以为秦人就愿意生生世世,在西陲生活,和那些嗜血的西戎厮杀吗?

  从宣芈夫人嫁到秦国时起,秦国就念念不忘东出中原,这也是秦国和楚国这么多年联盟未曾破裂的原因。

  楚国甚至都不需要特意的通知秦国,现在中原大乱,他们一定会叩关的。

  以秦国的实力,晋国至少有一半的兵力都要放到崤函通道之中。

  否则函谷关再如何险峻,恐怕也会被直接攻破,您是知道的,现在攻城的利器实在是太多了。”

  听闻此言,年轻英武的楚王终于再无顾虑,站起身大声道:“太一在上,众臣听令!”

  “臣在!”

  “王命:楚国北上兵谏天子!

  楚国王室、公族、封君,各率私兵在郢都聚集。

  郡县命郡守将国人征召。

  寡人率二十万大军发往郑国兵谏天子。

  司马率二十万大军发往吴国。

  上将军率十万大军驻守南阳防备晋国。”

  楚国王宫之中,瞬间沸反盈天,五百万的人口,十抽一出兵,这可不是冲着兵谏去的!

  ……

  时隔百年,信仰着太一的楚人,终于再次踏上了这片始终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土地。

  从素王将楚国先祖分封到南荒之地起,历代楚国的君主就矢志不渝的,要重新回到诸夏的中央,他们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在这里失落。

  这一次他们重整旗鼓,前所未有的强大,中原则前所未有的虚弱,他们抱着必胜的信心而来,试图创造一段属于楚国的传奇。——《先秦列国·火焰中的楚国》

第100章 五国伐宋,吴齐之间的龃龉

  在征召全国之兵的命令下达之后,在楚王和项程商量一番后,同时有三支使团离开了郢都。

  第一支使团前往秦国之中,邀请秦国东出叩关,楚国愿意从南阳盆地出击,切断晋人的后路粮道,协助秦人。

  第二支使团则前往晋国之中,怒斥周天子,同时试探晋国君臣对楚人北上的态度,如果顺利的话,还能离间一下晋国本就比较紧张的公室和卿族之间的关系。

  第三支使团则是前往郑国之中朝见周天子,故意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谏,这是为了激怒周天子,让楚国的兵谏更显得合理,好言好语不听,为了邦周的天命社稷,身为邦周的忠臣,动刀子劝谏,这没问题,反正我又不抢天子之位。

  楚国动作频频,和楚国相邻的吴国、颖国是最先发现的,颖国是小国,很快将消息向着洛国送去,吴国国中的反应则极大。

  吴国,姑苏城,这是江东之地最繁华的城池,带着些许青苔的城墙,让这座不过一百多年历史的城池显得很是古朴厚重。

  姑苏城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密布,静淌的河水好似一条蜿蜒的玉带,带着翠绿的美,在河流的灌溉之下,这里拥有着整个吴国最肥沃的土地,甚至农人在春天之时只要撒下种子,就能够获得粮食。

  这是吴国最重要的地区,而且密集的水网非常适宜于吴国舟船的施展,能够让吴国始终利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庆忌当初选址之时,最主要的考虑。

  吴国宫殿之中,吴国君臣望着楚国异动的消息纷纷皱着眉头。

  吴国和楚国之间的对峙时间单位都要用百年来计算了,甚至这个国家的兴起就是为了制衡越来越强大的楚国。

  这个目标在庆忌和孙武的时期达到了巅峰,一战将楚国打的几十年都没再提一句北上。

  但是在庆忌孙武死后,吴国在和楚国的竞争之中就再次落了下风,吃了不少小亏。

  虽然无伤大雅,但吴人心中自然是憋着一口气,楚人想要复仇,吴人同样想要再次达成攻破楚国王都的成就。

  吴相看完情报之后沉吟道:“国君,根据与楚国往来的行商之人传来的消息,还有这些时日探查到的情报。

  楚国不是简简单单的调动几万人马,至少是二十万的人马调动,楚国王廷似乎是想要和我国全面开战。

  要不要将派往宋国的军队先撤回来,全力应对楚国的进攻。”

  吴国出兵宋国,是由于洛直经过思考之后,最终还是部分同意了洛轻的想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