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_分节阅读_第957节(1 / 2)
他放下这本书,又举起一本书,“这是《秦本纪》,记录了秦国八百年历史和建立秦朝后的历史。”
说罢他面向众人沉声道:“每一个君王都想要维护自己的君位,延续王朝的传承,为此他们不惜做下种种错事,就如同‘道路以目’的那位太子一样,用残酷的刑罚和恐怖的统治,来断绝所有的言语,以为堵住百姓的嘴巴,这些就不会有人知晓。
但王朝终究会崩塌,君王终究会死去,一切的真相都会大白,留在青史上终究是滚滚骂名。
你仁慈的对待百姓,拥有卓绝的功绩,千百年后依旧有香火祭祀。
而那些在历史上用奸刻之计的君王,后世的史官,难道会留下一点情分吗?
在撰写隋炀帝史记时,可有任何人会想过为他遮掩一丝一毫吗?
诸位王公贵卿啊,千百年后,你们都是要上史书的人,可曾想过,自己在史书上的只言片语,须知青史恢恢,疏而不漏。”
洛苏的言语就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锤击在所有人的心里,这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和他们说这些,他们忍不住开始将自己和史书上差不多的人,对号入座,然后一想到史书上的评价,以及最后的下场,就忍不住浑身颤抖。
“天下之事,终成门户私计,君王只想着王朝长久,不顾及百姓死活,公卿只顾着眼前利益,不顾及王朝兴衰,又有什么用呢?
周天子和八百诸侯何在?
秦朝皇帝可还有后人?
汉天子和靖难诸侯在哪里?
汉末列国、二朝皇室,还是否尊贵?
最终不过祖先任由评说,王朝被世人讥笑,虐民之举骂名不休,害民之事每被痛恨,那些出谋划策的臣子跪在庙前,后人改氏或族灭。
臣子是忠是奸,后人自有公论,是你在当世狡辩再多也无用的。
对天下有功还是有过,千百年后,更是看的清清楚楚。
臣子如此。
君王,亦是如此!”
一直端于御座宛如神像般威严的天子,终于缓缓动了,一直都在关注天子的群臣屏气,李世民摩挲着御座,声音沉凝,“天下人都知晓,朕乃是素王天启者,朕在这里与诸卿说,朕首先是诸夏天子,而后才是大唐皇帝。
国师所说的道理,便是素王之道。
何谓素王之道呢?
那便是功德之道。
一功一德。
开拓四夷是功,镇抚诸夏是功,弘扬文化是功,天子前为什么要加诸夏呢?
因为这一切都是对诸夏有功,如同汉孝武皇帝开拓西域,纵然汉朝覆灭,他的功绩也永远都彪炳史册,于是所有人都称呼他为圣王。
秦始皇帝是著名的暴君,但青史依旧记载他混合六一的功绩,但他不是圣王,所以朕立圣王庙,其中没有秦始皇帝。
这便是功之道外的另外一道,德之道。
什么叫做德?
亲睦亲族是德,爱护百姓是德,君臣相得是德,德便是人生在世上,要做人,而不做野兽。
天下沸反盈天的无论如何,都称不上德行高。
功绩总是要去做,但如同汉戾帝那样,便是暴君了,隋炀帝难道没有什么功绩吗?
也有,但和他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便不值一提,功绩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掌握功绩和德行的裕度,这便是素王的功德之道,功德具备,圣王乃成。
国朝要如何去延续,那便是建功立德,只要有功德加持,国朝就永不灭亡,如果有朝一日,国朝要用奸计、阴谋、心术来维持,那就是国朝灭亡的时候了。
朕和国师在灵天阁中,相谈几日,今日将这番道理讲给诸位听,望诸位能且行且珍惜。”
陛下还在铺垫。
国师也在铺垫。
今天到底是要做什么,竟然能铺垫这么久,群臣都知道,天子和国师搞出这么大的阵仗,不可能仅仅是给他们讲个道理。
即便今日这素王功德之道是如此的新奇,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但略聪明一些的人都知道,这绝对不是天子和国师今天所真正要说的。
哗啦啦!
哗啦啦!
一张巨大的堪舆图被推上来,其上黑色描摹,线条勾勒,如龙飞舞,坐在前排的那些大臣立刻就认出了这是大唐的堪舆图。
洛苏手中拿着一支细毫笔,走到堪舆图前,“想必诸卿都知道这是‘大唐万国堪舆图’,这上面有大唐数百州,有都督府,有大都护府,有山川河流,还有周围臣服于大唐的诸国。”
洛苏执笔轻轻在长安以及洛阳,黄河沿岸划了两个圈,望着两个圈,洛苏脸上满是复杂的神情,他怀念着什么,而后面向一众大臣,感慨道:“大唐疆域广大,诸夏的疆域还要超过大唐,东西一万二千里,南北一万五千里,有高山、平原、川流、断崖、大漠、戈壁、草原,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完诸夏的疆域。
但谁还记得,在一千六百年前,我们只有这两块地方,镐京、洛邑,而且还龟缩在城中,每日都在担忧那如同天上繁星一般多的蛮夷,将我们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呢?
还有谁记得,这里曾经不是繁荣的商业中心齐州,而是东夷人和莱夷的土地!
还有谁记得,就在陇右,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戎人,他们茹毛饮血。
还有谁记得,就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的伊水、洛水间,有伊洛之戎,天子出行都可能会遭遇攻击。
还有谁记得,大唐的龙兴之地,那里生活着狄人,直到一千年前,都还未曾绝迹。
还有谁记得,如今号称天下赋税重地的江淮,那里掀起过一次差点灭亡诸夏的淮夷之乱,我们的祖先差点就消失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