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_分节阅读_第265节(1 / 2)
所以,刘挽究竟算计他们多少?
只限于此而已?
是的,此时的不少人已然草木皆兵,他们不敢保证刘挽有没有别的准备,叫他们根本想不到。好想问,刘家是祖上冒青烟了吗?
第410章 陛下心存子民
亏得刘挽不知他们心中所想, 否则定要回他们一句,如今大汉天下是他们刘家的,本是他们刘家祖上冒青烟才有的不是吗?
“请诸位畅所欲言,以为大汉哪些事该定下律法约束。”刘挽摊手相请, 要是不吱声, 一会儿别说他们不给人说话的机会哦?
明明刘挽向来都很民主的, 要是被他们扣上一顶不民主帽子, 那岂不得让刘挽变得跟他们一样了?与他们为伍,别说, 刘挽很是不乐意。
没有人愿意给刘挽一个好脸色, 纵然刘挽是一副她很尊重人, 很是愿意和诸位好好聊的态度, 刚被刘挽算计成功的人,都不可能对她和颜悦色。大抵没有立刻冲上去杀了刘挽,已然是他们衡量利弊之后,最终决定不动手的结果。
“今夜的长安热闹, 我们共议律法, 所有人都参与,以令天下知,大汉律法为大汉天下齐心之大成。”刘挽何许人也,至于此,把众多的百姓请过来,让他们一道参与, 并非让他们看而已。
于此时, 马上有人喊道:“长公主, 我们这些人被人欺负根本没有人管, 我们受了委屈也不知从何说起, 这律法怎么立,同我们也并无关系。”
或许这其中很多的普通民众,他们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得几个字,在他们的心里,并不代表他们不委屈,不说,无法是因为没有办法得到他们想要的公道,他们所追求的公平,既知不可能得到,他们只能放弃,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忍下这份苦。
现在刘挽站出来,清楚的告诉他们,并非他们受的所有委屈都求告无门,他们想知道的是,朝廷针对如今大汉的情况,要为他们这些在最底层,遭受无尽的折磨和剥削的人争取怎样的利益?
“诸位都听见了吗?律法存在的意义是为抑制人之恶,可是恶人为祸,受害人却求告无门,这算不算是律法存在的缺陷?”刘挽甚喜之,能够有人提出问题所在,她在第一时间迫不及待的补充上问题所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重点在于想出解决的办法。
刘挽没有解决的方法吗?
自然是有的。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律法这一点上,一直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法,是靠人去推动。
百姓的声音,从前的人无视之,哪怕有人提出百姓的需求,有多少人当回事?
纵然是如今的大汉,经过秦亡汉兴,至于此,对百姓的层层剥削,都是让百姓作为工具。他们的性命,他们所遭受的伤害,上层社会的人们,视若无睹。
刘挽顺应人们的诉求,让众人想想应该要用怎么样的方法改变问题,马上有人想站出来说,这些刁民,他们永远都不懂得满足,永远都在闹事,凭什么刘挽要顺着他们改变律法?
好在有人拦住他,没有让某个人将这句话脱口而出。
但是,并没有关系,另一种方式,也能让刘挽停止今天晚上的闹剧。
“长公主,律法之事,更应该上禀于陛下后,由众卿共议,长公主如此儿戏,实在不妥。”没错,确定律法的更改,不应该让一群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人参与进来,那难道不是对他们莫大的折辱吗?
对刘挽,他们好言相劝,盼刘挽差不多就行。
不料刘挽突然从袖中拿出一份诏令,“大汉皇帝诏,与天下共议法度,再以上书定论。”
开哪门子的玩笑,作为一个步步为营的人,刘挽能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才能够保证事情顺利的推行?在她面前的这些人,以剥削,压迫百姓为毕生所愿,他们是不会愿意接受百姓的醒悟,接受百姓开始懂得思考,开始去怀疑身边的一切,看清那一切到底该不该,要不要?
然而刘挽就是要调动民性。
世族的势力太大了,一手遮天都不为过,如果不想办法抑制他们的发展,长此以往,定是要出大事的。
这种情况下,刘挽必须想方设法让刘氏不至于被世族架空。
不错,有一个最好的根治世族的办法莫过于把他们杀光。
历史上的汉武帝利用酷吏,为了国库,为了满足前线的军费,对天下豪强那是何等的残忍,何等的狠辣。
现在,钱的事刘挽解决,同样也在不断的打压世族,让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继续发展壮大,甚至他们的利益在不断的被刘挽夺取。对此,自然是引得无数人不满,他们想改变,然而却又无法和刘挽抗衡,毕竟在绝对的实力之前,他们是不可能是刘挽的对手。大汉的军队如今被刘彻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刘挽背靠刘彻,这一点,不管他们想不想都必须承认,来个硬碰硬,他们会死得更惨。
无可奈何之下的他们,唯一能想到的莫过于想方设法以阴谋诡计来坑刘挽。
谁承想,他们的所有算计,所有的意图,都在刘挽的预料之中。饶是到了现在,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他们会做出的任何反应,都在刘挽的设想之中。
好气啊!
一干世族一眼瞧见刘挽手里的诏书,气得都怀疑人生了。
毕竟,换成谁想做的事,都没做出来呢,对方完全准备好了应对,你能不气?
一回两回你能说是偶然,三回四回五回,那还能是偶然吗?
只能承认他们确实不如刘挽!被刘挽算计得明明白白!
“诸位所求,大可畅所欲言。我大汉为何能得天下,高祖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能在无数强盛的诸侯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皆因我们的高祖爱民。入关中后,高祖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皆与民生相关。至于此,天下民心归附。而今,天下是大汉的天下,大汉的皇帝,从来没有忘记过父老乡亲们。只是外忧内患,朝廷顾不上,便只能一步一步的安排。至于今日,以藏书楼、安容处为始,世人皆知这藏书楼是我所建,安容处是我出钱出力收容于人,却不知,这一切都是我奉大汉皇帝之令而行事。陛下知百姓多艰,也明百姓向上之心,故,命我多方安排,只为让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也能让人们在最难的时候,大汉能够撑起你们,不至于让诸位宛如无根的落叶一般,只能被淹没。”刘挽的言语之间都是对百姓的怜悯,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刘彻正名。让大汉的百姓知道,大汉的帝王并非高高在上,不懂他们的苦。恰恰相反,皇帝懂得,甚至在用他的方式为他的子民谋划。
对很多人来说,藏书楼,安容处,他们挂的都是刘挽的名字,很多人感激的是刘挽,可是如今的刘挽清楚的告诉他们,这些事情虽然是她在做,但一切都是得令于刘彻,一切都是刘彻的意思。
真,如果刚刚有人觉得,刘挽布的局太大,相当让他们意外无比,可同样也在想,刘挽费心费力做下这一切图的到底是什么?她能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到如今得到了解答。刘挽竟然是在为刘彻收拢人心吗?
与之而来也产生另一个让他们无法忽视的问题,刘挽将所有的功劳都推给刘彻,她图什么?
她不要这些功劳吗?
她图的不是人心吗?
既然是人心,为何要将呕心沥血经营的局面,全都归到刘彻的头上。
别以为刘挽说啥他们都信,恰恰相反,他们并不认为藏书楼和安容处一开始的设立当真是刘彻的想法。相反,他们认为只能是刘挽的。想当初藏书楼和安容处刚建成,不是没有人想过要阻止,可他们阻止不成功的原因在于一切的钱都是刘挽出的。
朝廷没有钱,谁也休想管刘挽要建起什么东西,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