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暗箭得防40(1 / 2)
“贼军的援兵来了......”李璘顿时心中一阵苦涩。
孙孝哲和高尚几人所在的帐篷很远也很隐蔽,李璘等人并不知道孙孝哲早已经到了叛军大营一事。
好不容易燃起的士气因这个消息又落了回去。
孙孝哲在安禄山心目中的地位,谁都清楚。
那么,他的精兵战斗力如何,不用多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璘看向周边几人,“虱子多了不痒。”
“高都将,到我帐中一叙,王将军多盯着点城墙。”他又淡淡说道。
高适一头雾水,道了声,“好。”
王思礼点了点头,准备爬上城楼看看孙孝哲的兵马情况。
......
长安城,兴庆宫,南熏殿,所坐者不过五六人矣。
李隆基看起来心情还不错。
因为,临潼的烽火台刚才准时燃起了烽烟,说明潼关还没失陷。
自三万护城军驻扎在灞上后,潼关大军就没有再派使者前来长安报送军情了。
偶尔有长安的使者前往潼关,匆匆去,匆匆归。
“十六郎还是有点本事。”李隆基忍不住夸道。
高力士接话道:“全仰仗于圣人英武非凡。要不是月前那次责备了永王,他岂能一朝顿悟?”
“哈哈哈哈。”李隆基抚须大笑。
杨国忠脸色很不好。
押送粮草前往潼关的民夫中有几人是他找人冒充的,善于察言观色。
那几人到了潼关,暗中打探了一阵后,就立刻回来向他禀报了所见所闻。
“永王治军有道,屡出奇策,诸将士无不信服。”
“王思礼和高适诚心奉永王为上官,事无巨细,永王可一言决之,无非议。”
“潼关将士皆万众一心,不惧数倍贼军。观之,人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之勇。”
......
那几人的话犹在他耳旁回荡。
杨国忠一点都不怀疑这些话语的真实性。
他怎么也没想到陷入死局的李璘竟然能走到这一步。
决不能让李十六和王思礼从潼关活着回到长安,必为心腹大患。
杨国忠暗中下定了决心。
更不能让那些河西、陇右老兵跟着一起回来。这三四千精兵打护城军丝毫不在话下。
现在,李璘到底有没有反心,他已经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何扳倒李璘和李亨。
沉思中,李亨突然出声,打断了杨国忠。
“既如此,请圣人再往潼关送些军粮乃至军中兵器。”
李亨没敢提派遣援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隆基始终提防着潼关守军。
李隆基对李亨的请求充耳不闻。
越是重要时刻,他越小心谨慎,他自认不能再犯大错了。
亲儿子也得防,何况是李璘。
毕竟,李璘去潼关前,差点被缢死,能不心存恨意吗。
“不急,两三日后再送也不迟。”杨国忠微笑着,替李隆基作了回答。
韦见素接着说道:“户房已备好粮,随时可运。”
供养四千大军的粮草和二十万大军的粮草不是一个量级,自然轻轻松松。
甚至无需户部点头,中书门下就可定夺。
开元十一年,名相张说提议,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并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独立于六部外,分割了部分六部职权,得到了李隆基的点头支持。
三省自此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
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 一方面导致中书门下和六部有些重叠、争权,另一方面也使得使职差遣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乃至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