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4532(2 / 2)

是以香妹子盈盈1礼后,断然道。

“大兄,夫君必将善待吴郡孙家,妾盼大兄勿要效仿昔年之曹孟德,受野心蒙蔽而…”

1言及此,香妹子适可而止,及时止住话头…

原本不谙世事、娇蛮任性的香妹子,经过这次远征后,性子虽跳脱天真依旧,但心智确实成熟了良多。

孙策这个大兄在欣慰之余,也忍不住有些恼火。

“阿香,阿旻又何尝未有僭越之心?”

孙策语气有些重。

香妹子却嫣然1笑。

“大兄有所不知,夫君从不曾有僭越之心也!夫君至今仍仅为大汉之卫将军,无爵亦无野心,且处处忧国忧民,浑不似昔年之曹孟德。”

见孙策1脸错愕,香妹子复又甜蜜1笑。

“大兄,夫君以1己之力兴建工坊、增产增收,可谓富可敌国,然则夫君换洗衣物仅寥寥35件、饮食亦极尽简单节俭。

夫君在许都时日日入宫觐见,唯恐天子猜忌;夫君出征在外则尽可能低调收敛,处处维护大汉朝廷威严,夫君如此,焉有半分不臣之意?”

孙策默然不语,垂首抚须。

“阿香,此事暂且休提,且容兄细思量之,你我须尽快返还丹徒。”

香妹子花容黯然下来,凄声哀求:“大兄,夫君今风头过盛,妾唯恐袁绍老匹夫欲阴结诸侯围攻夫君!

妾盼大兄看在与夫君兄弟之义、与妾兄妹之情上,及时助夫君1臂之力。”

孙策念及去岁赵旻千里驰援、义无反顾救出自己之情义…

又亲眼目睹原本天真无邪、承欢老母亲膝下的小妹子如今这般凄哀,其人1颗雄心登时变得柔软起来。

于是乎,孙策这个江东小霸王,此刻也难免有些真情流露。

“阿香,兄有1言…”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周瑜恰到好处的死亡,避免了君臣反目。

建安十5年(210)周瑜欲领兵入川,完成统1长江流域的战略构想(榻上策),却在发兵前夕突然死去。

其实鲁肃昔日给孙权进言的“榻上策”,其中很明显包含周瑜的意思。毕竟鲁肃是周瑜故交,又是被周瑜引荐给孙权的。

在“榻上策”的构想中,孙权应当先经营长江下游(扬州);之后进取中游(荆州)、最后统1上游(益州)。

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讨伐荆州),竟长江所极(讨伐益州),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吴书鲁肃传》

建安十3年(208)讨伐黄祖(荆州江夏)便就是孙权对“榻上策”的实践。

然而时过境迁,荆州的老军阀(刘表)谢幕了,小军阀(刘琦)身边却还跟着1个更难缠的对手(刘备),荆州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周瑜若率部西征,刘备很有可能会偷袭其后,甚至可能会扼守巫峡,阻断周瑜归路,将吴军从中间彻底截断。

因此西征与否,均属两难。

其实此事对孙权来说,也是两难。

若周瑜西征失败,那东吴势必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若周瑜西征成功,凭借川蜀的崎岖地形,也就不必居于人下,完全可以关起门来称孤道寡。

后来钟会入蜀(263),野心滋甚,便自诩“若大事不成,吾不失为刘备也”。

可见益州的环境有多么适合割据。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吾)不失作刘备也。--《魏书钟会传》

其实孙权面临的窘境,与刘琮十分相似。两年前(208)曹兵南下时,刘表新丧,刘琮战和不定,幕僚傅巽进言:

“若刘备不足御曹操,则主公也会跟着刘备受牵连;若刘备足以御曹操,则刘备不复为主公之臣也。”

(傅)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魏书刘表传》

周瑜之于孙权,便如刘备之于刘琮。对孙权而言,周瑜西征益州,胜利可能比失败更加危险。

这与高欢召还侯景,赵构召还岳飞是相似的,都是人君对权臣的猜忌。从上帝视角看,侯景是奸臣,岳飞是忠臣;但对君主而言,他们彼时身在局中,无法明辨忠奸,更无法承担选择失败的风险,因此宁可保守,也不敢冒进。

好在周瑜突然“病卒”,否则君臣反目,就在眼前。

周瑜死后,孙权对其遗属刻薄至极,令人齿冷。

瑜长子周循尚公主孙鲁班(孙权与步夫人长女),结果周循没几年就死了,鲁班改嫁。

(周)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吴书周瑜传》

(孙)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吴书步夫人传》

瑜次子周胤被孙权找借口废掉,流放庐陵(扬州西南边境,与交州接壤)。同为淮泗集团成员的步骘、诸葛瑾,扬州大姓朱然、全琮等人联名上疏,替周胤求情。结果孙权表面答应宽大处理,转脸周胤就突然“病卒”,1如其父,仓促得竟连“大赦令”都没等到就死了。

循弟(周)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诸葛)瑾、(步)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吴书周瑜传》

瑜侄子周峻,为偏将军,受兵千人;结果周峻死后,峻子周护按制度应该接班,又被孙权找借口废掉,称“周护性行凶险,担心他干出丑事,影响周瑜的光辉形象”。

(孙权曰)初闻(周)峻亡,仍欲用(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吴书周瑜传》

实际孙吴的“受兵制度”是1以贯之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使对中下级军官亦如此(见《吕蒙传》)。周瑜是东吴元勋,宗族子弟却被孙权打压到这个地步,令人震惊错愕。

孙权吃干抹净之后,还装模作样地表示“我不给周护官儿做,是为了维护周瑜的名声,我思念公瑾,哪有尽头呢”?

(孙权曰)孤念公瑾,岂有已乎?--《吴书周瑜传》

呵呵,真特喵的虚伪!

其实周瑜宗嗣凋0,家门败落,恰恰是孙权刻意贬抑的恶果,真凶却还在自说自话,令人哑然失笑。

周瑜在孙权时代遭到严密提防,大抵有如下原因:

其1是周瑜年龄长于孙权。瑜与孙策同年,大孙权近十岁,又深度参与东吴的奠基事业。因此虽然周瑜年龄不大,但资历极深。

其2是吴夫人(孙策母)在建安7年(202)便死去,无法再充当孙权与周瑜之间的调和剂。

及(孙)权少年统业,(吴)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建安7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吴书吴夫人传》

其3是随着孙权年龄渐长,权欲也逐渐增强;不愿也不可能长期接受权臣挑战自己的地位、代行自己的权力。

因此无论周瑜忠诚与否,孙权都不可能长久容忍其存在。看孙权设置的“左右督”制度,便可知其对周瑜的提防程度。虽然这个制度在东吴长期沿用,但最初针对的,其实就是周瑜1人而已。

陈寿在《周瑜传》中,记载了1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即孙权在废掉周胤(周瑜之子)时,亲口表示“孤于公瑾、义犹2君”。

孤于公瑾,义犹2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吴书周瑜传》

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处的2君,指代的是诸葛瑾与步骘,“君”作敬称。

但陈寿在同书《刘晔传》中也有“刘备关羽,义虽君臣,恩犹父子”的记载。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魏书刘晔传》

如此,“义犹2君”便显得1语双关,极富深意。未知陈寿是否刻意如此,或许是在隐喻孙权与周瑜之间的敏感关系。

从周瑜的身后待遇看,鞠躬尽瘁不仅未得奖赏,反而招来滔天巨祸,满门均受连累。云某每每读至此处,皆不由感叹: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