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原诸业盛,卫府复出征4628(2 / 2)
佳人掩口“噗嗤”娇笑。
“阿妹何必如此吞吞吐吐?公瑾需财帛几何,阿姊为你求从文便是。”
小乔所求之事其实很简单,两个字:借钱。
这就是江东授兵制的1大弊端。
不难理解,历史上与授兵制配套的奉邑制和复客制,如今孙权显然还没健全。
“奉邑”即授兵将领的食邑。
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周瑜、鲁肃、吕蒙、徐盛等人均有涉及。
甚至还有周泰这种“所在皆食其征赋”的特例。
即周泰没有固定奉邑,在何地任官,便收取何地的赋税。
(周泰)复补宜春长,所在皆食其征赋。
摘自《吴书之周泰传》
“复客制”即与授兵制、奉邑制相配套的私产制度。
复客是“免除赋税徭役的奴仆”,用来保障授兵将领的生活所需。
那么问题来了。
授兵将领既然已有奉邑,为什么还需要额外赐予复客呢?
他们直接在奉邑中得到衣食租税,岂不是更加方便?
实际上,奉邑的收入,不是用来供养将领本人的,而是用来供养将领麾下私兵的。
授兵制既然是虚授(只授定额、不授兵甲),那将领便不得不自行招募兵勇。
募集兵员的资金,也顺理成章需要自行筹备。
换言之,“奉邑”实际是孙氏提供给授兵将领的资金池。
将领有多少钱,便招募多少兵。
当然,前提是不能超过授兵人数的上限,比如授兵5百,自募1千,那1定不被孙权允许。
而且…授兵将领怎么可能养得起这么多兵卒?
上文已提及,养兵的花费…那不是1般的高!
综上所述,在孙权尚未健全奉邑制和复客制的情况下,瑜哥哪里有钱养兵?
遑论孙权还给了瑜哥两千的顶级兵额…
显而易见,孙权这是给了瑜哥1张空头支票。
雅量高致、智计过人的瑜哥,对此颇不以为然。
瑜哥认为:既然养不起兵,那就招募1两百私兵充当护卫即可,反正短期内也无仗可打。
小乔却始终耿耿于怀。
在经历过孙策意外身亡之事后,小乔格外重视周瑜的护卫数量,尽管小乔只是妾室。
小乔本来也没想向自家阿姊开口,但见到自家阿姊担心自己,小乔犹豫再3,还是将此事151十地告诉了阿姊大乔。
大乔不假思索道。
“阿妹以为,公瑾需护卫几何?招募兵卒、购置军械所需几何?”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按《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隶属荆州。
《蜀书》亦称南阳出身的来敏为“荆楚名族”,乍看之下,似乎南阳士人应被归入荆楚地区,但实际不然。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义阳源自南阳,见《晋书地理志》)……而(来)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蜀书来敏传》
《史记货殖列传》将东海、吴郡、广陵称作“东楚”;
将沛国、陈郡、汝南、南郡称作“西楚”;
将衡山、9江、豫章、长沙称作“南楚”。
先秦时代的3楚故地,在两汉时分布在豫、荆、徐、扬诸州,而需要注意的是,3楚当中并不包括南阳。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又将南阳与颍川合并描述,称之为“夏人之居”;
而《续汉书5行志》则将南阳与汝南、颍川合归为1类,认为3地“上采虚誉,专做威福”,在风俗文化方面存在相似性。
汝、颍、南阳,上采虚誉,专作威福;甘陵有南北2部,3辅尤甚。--《续汉书5行志》
《古诗十9首》中的《青青陵上柏》亦可证明这1点: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注意:游戏宛与洛。宛指的是宛城,南阳郡治宛城。
在东汉,汝颖宛洛4地并称。
即:汝南、颖川、南阳宛城和河南尹洛阳4地。
汝南、颍川隶属豫州,兖、豫2州在汉魏时代亦称“中州”,即中原腹地。
汉末曹操、西晋贲嵩、东晋姚兴,均曾有言“汝颖多奇士”,南阳既与汝、颍并称,可见在文化层面上,南阳应被划入中州地区。
注意:上述诸人言语出处,见《魏书郭嘉传》、《晋书周顗传》、《晋书姚兴载记》。
有鉴于此,南阳出身的逄纪、许攸,与汝南出身的袁绍,在洛阳时成为“奔走之友”,最终共赴冀州,渊源即在于此。
诸人虽然籍贯相异,但存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因此便存在合作的基础。
从可见记载看,袁绍集团中的南阳士与颍川士的利益诉求高度相似,他们在对抗河北士人的斗争中更是同气连枝,这无疑属于出身、文化背景使然。
我们来重点关注1下,袁绍对待河南、河北集团的政治态度。
虽然诸书未曾明言,但从《绍传》记载来看,袁绍对待集团内斗其实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即扶持河南士,限制河北士。
理由不难理解。袁绍是豫州汝南人,属于河南士人;
其幕府中的河南人,或为韩馥旧部(多为颍川人),或为袁绍在洛阳时代的旧友(多为南阳人),或为其宗族姻戚(多为汝南人)。
3者均属流寓之士,在河北地区不具备根基,因此必须给予额外关照,否则便会被土著势力吞灭。
袁绍的行为并非孤例。
孙策、孙权扶植淮泗集团抗衡江东土著;
刘焉扶植东州集团(3辅、南阳人)对抗益州土著;
刘备扶植荆楚集团对抗川蜀土著,均属此类。
时南阳、3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刘)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华阳国志》
从史料所见,袁绍虽然对冀州的豪强魁首多有延揽、拉拢之举,但在河南、河北集团发生冲突之时,袁绍几乎无1例外,每次均站在河南集团1边。
下1章,我们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