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西域风云动,各国陆续惊4674(2 / 2)
诸葛亮主打的,就是1个出其不意。
众人商议既定,董昭仍不忘白嫖荀彧…
白嫖荀彧,如今已成了卫府的1项优良传统。
董昭笑吟吟地向荀白嫖作揖。
“朝廷(卫府)调拨粮草辎重、增兵之事,尚需令君为昭分忧!”
荀白嫖…啊呸!荀彧叹道:“也罢!公仁兄且留下,你我2人细细商议1番。”
事关刘协之安危,荀白嫖虽不愿插手卫府之事,却也不能不主动被卫府这群臭不要脸之徒白嫖…
臭不要脸,是卫府的另1项优良传统。
于是乎,陈矫、诸葛瑾告辞离去,而陈群这个做女婿的却不能不留下,帮自己老丈人荀白嫖打下手。
那么问题来了…
【作者题外话】: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祸乱天下之策,这1点无可置疑。
但站在刘备的立场,这也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打造的立足称霸之策。
汉末群雄逐鹿,都在祸乱天下,曹老板别骂刘帮主,刘帮主也别骂孙十万,大家都1个尿性,吃相都不好看!
正史记载中,郭嘉没有为曹操献过什么隆中对,反倒是荀彧1力推动曹操拥立天子、尊奉汉室、反出袁绍门户。
这才有了天子东迁、都许、曹操背叛袁绍等事。
而且,自始至终,荀彧都不是曹操司空府、丞相府中人。
不同于曹操麾下有两套身份的骑墙派,荀彧只有汉职,他是妥妥的汉臣!
本书中,荀彧也从来都不是卫府中人!
所以,卫府从苟哥到卞夫人,再到所有人,几乎都在白嫖荀彧。
荀白嫖之名,当之无愧。
孙十万老子懒得说!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王基的政治立场与王肃相反,他是曹爽党徒。
在“曹爽专柄”的背景下,王基多次为其出谋划策,并代替曹爽的爱将李胜出任河南尹。河南尹治洛阳,属于京畿地区,地位重要,非曹爽腹心不可出任。
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王)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魏书王基传》
换言之,王基与王朗、王肃父子不睦,从根源上看,在于双方政治派系的不同。王基身为曹爽党人,对司马懿的党羽自然持敌视态度。
因此,曹爽倒台之后(249),王基因为“尝为曹爽官属”,被罢官废黜,1度潦倒。
正始之变(249)之后,曹爽集团遭到残酷清洗,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桓范等核心成员无1幸免,全部被杀;
王基这种次1级的成员,也遭遇沉重打击,罢官归家。
(曹)爽伏诛,(王)基尝为(曹)爽官属,随例罢。--《魏书王基传》
王基遭遇废黜,意志不得。不过不久之后,他就被重新启用,出任荆州刺史,并跟随征南将军王昶征讨东吴。
其年(王基)为尚书,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征南(将军)王昶击吴。--《魏书王基传》
从历史背景看,王基应该是私下与司马懿达成了某种妥协,并得到了复出的机会。这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有明确的论据支撑。
荆州刺史是曹爽党徒李胜的故职。李胜在担任荆州刺史之前是河南尹,而河南尹的职位,最初预定由王基接任。
(曹爽)乃以(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何)晏典选举,(毕)轨司隶校尉,(李)胜河南尹……(正始)9年冬,李胜出为荆州刺史。--《魏书曹爽传》
(王基)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曹)爽伏诛。--《魏书王基传》
司马懿任免曹爽旧部王基担任荆州刺史,其政治寓意是明显的;
此即释放善意信号,表达出和解意图,引诱曹爽旧部投诚。
至于征南将军王昶(太原王氏),是司马懿的党徒,例证非1。
司马懿在诛杀曹爽之后,首先征询了王昶的意见;
王昶的侄子、狗贼王沈,又是司马昭的附庸,并协助其谋害魏帝曹髦,其家族的政治立场显而易见。
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王)昶陈治略5事。--《魏书王昶传》
(曹髦)于是入白(郭)太后,(王)沈、(王)业奔走告文王(指司马昭),文王为之备。--《汉晋春秋》
在此背景下,司马懿任免王基担任王昶的副官,既是恩赐,也是考验,实际是借此观察王基的表现。
王基虽然改换门庭,1度屈从司马氏,不过他并非毫无底线地趋炎附势,反而保留了较强的自主性。
司马懿在正始之变后数年即死(251),司马师承袭父业。
司马师掌权之初,王基上疏推荐了许允、傅嘏、袁侃、崔赞4人,称他们“有直质而无流心”。
司马景王新统政,(王)基书戒之曰:“……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1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魏书王基传》
需要注意,上述4人中,唯有傅嘏亲善司马氏,其余3人与司马氏的关系都十分微妙。袁侃是刘备旧部袁涣之子,崔赞是许允的至交,许允则走上了反抗司马氏的道路,最终被司马师所杀。
(许)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于冀州……(许)允以嘉平6年秋徙,妻子不得自随,行道未到,以其年冬死。--《魏略》
正元2年(255)魏将文钦、毌丘俭叛乱,司马师欲集结重兵,但王基却反对司马师的战略部署,还公开宣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随后自主行动。
景王(指司马师)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王)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遂辄进据南顿。--《魏书王基传》
需要注意,文钦与毌丘俭的军事行动,并非针对曹髦,而是意在司马师。因此王基口中的“君”,非指曹髦,而是指司马师。
(毌丘)俭、(文)钦等表曰:“……(司马)师以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裴松之注
文钦之乱平定同年(255),司马师亦死,司马昭承袭兄业。
甘露2年(257)魏将诸葛诞据淮南叛乱,司马昭都督诸军讨平。叛乱平息之后,司马昭“有灭吴之志”,王基再次出面谏阻,最终伐吴之计不成。
文王(指司马昭)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王)基谏……文王乃止。--《魏书王基传》
景元2年(261)吴将邓由上表请降,结果王基在给司马昭的上书中,不谈纳降与否,却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
吴贼邓由等欲来归化,(王)基被诏……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宁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魏书王基传》
“嘉平”即曹芳在高平陵政变后的新年号,“内难”则指代王凌与令狐愚、文钦与毌丘俭、诸葛诞等曹魏旧将发动的淮南3叛;以及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针对司马氏的政变行动。
换言之,王基在上书中,对吴将的请降不置可否;反而借题发挥,揶揄司马氏的篡夺行为与曹魏的内乱状况。
可见王基虽然在曹爽死后改换门庭,但依然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不能简单视作司马氏的附庸。
王基的仕途变迁与兴衰始末,反映出魏晋嬗代背景下,曹魏旧官僚的普遍心态。
他们接受了曹爽倒台的既成事实,也与魏国的新主人司马氏达成了妥协与合作,但他们又并非纯粹的附庸角色,反而具备较明显的独立自主性。
王基为代表的曹魏旧官僚有两个特点,其1是资历较老;其2是功勋卓著。
仕宦履历与年龄资望,赋予了这群旧官僚“拒绝沦为附庸”的底气。
相比于“凭权仗势,浮华相扇”的曹魏2代与3代子弟,王基这类耆老人物,往往能保持住相对纯粹的立场,不会过分狎昵于特定的政治集团。
(何)晏等浮华相扇,凭藉权势,惟以割分产业,因缘求欲为事。--王懋竑
举例而言,王基在正始年间虽然党附曹爽,但从他逃过司马懿清洗的结局来看,他与曹爽应该还是保持有1定距离,与何晏、邓飏、丁谧等人明显不同。
因此,在改换门庭之后,王基对待司马氏父子,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他先后驳斥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命令,即是明证。
在《王基传》的赞语部分,陈寿对王基的评价是“学行坚白”。
王基学行坚白。--《魏书王基传》
其中“学”指代王基与王肃的学术牴牾,隐喻曹马党争;“行”则指代王基的德行操守。“坚白”即坚定而纯洁,即秉持原则,不为外势所屈。
仇鹿鸣在《司马氏集团的凝聚》1文中,认为曹魏的旧官僚,更倾向于维护原有的政治体制与权势网络;
因此他们1方面承认司马氏的统治地位;
同时他们又反对司马氏对旧有格局的过度侵害。
注意:见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第3章。
从这个角度看,王基便是这类旧官僚的代表,其诸多行为,均是此心态的现实反映。
在王基为代表的老1辈勋旧凋0殆尽之后,新生代的曹魏官宦子弟,没有父祖辈的心理包袱(累世受恩),因此更加通达地接受现实,进1步加速了魏晋嬗代的过程。
王基为代表的曹魏旧人,是特殊环境下的时代缩影。通过对他的探究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窥见彼时统治阶层的路线分歧,并更好地把握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