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四方兵戈住,胡使至许都终841(2 / 2)

于是乎,一时间群情汹涌,谁都不再把西域胡人使团之事放在心上。

“主公,某虽不才,亦愿为主公攻城拔寨、为大汉收复河北!”

“主公,某虽不能率军杀敌,犹可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主公,某…”

“主公…”

眼见麾下一众文臣武将如此轻易上钩,苟哥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好吧,实力与偶像兼具的苟哥,其实就是在演戏。

苟哥蹙眉起身,拂袖喝道:“诸君且噤声!而今当务之急,乃如何应对西域胡人之使团也!”

苟哥至此,可谓图穷匕见。

而此时,想通此事前因后果、又被赵氏大饼深深吸引的一众文臣武将们,已经不再是那些只会倒吸凉气之辈。

有句老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所以,尽管苟哥赵旻始终坚持,仍要向天下人隐瞒真相,但卫府一众文臣武将还是才思泉涌一般,提出各种优质建议。

在卫府群英们积极踊跃献计献策下,赵旻很快便归纳总结出一个最佳方案:/

赵旻即刻遣卫府五千精锐,沿途护送九卿之一的大鸿胪陈矫、大司农周瑜,以及尚书台尚书仆射(尚书台二把手)桓阶,堂而皇之地前往洛阳迎接西域胡人使团。

当然了,赵旻打的是与前来“货殖”之西域“商贾”互通有无的旗号。

大鸿胪、大司农同属九卿,前者相当于副国级的明代礼部尚书(只是职能相同,秦汉九卿位高于明代六部尚书一级),而后者则相当于副国级版本的明代户部尚书(西汉时大司农权力极大,东汉权力直接砍半)。

周瑜安抚、重建黎阳有功,因此赵旻讨诏任其人为大司农这一副国级高官(明代六部尚书仅为省部级)。

周瑜出身于庐江名门,其人从祖父周景、从父周忠,都曾官至太尉,就连其人最不济的老爹周异,也最起码是个洛阳令(相当于京城市长)。

所以,对出身两世三公之名门、名声已经震动中原的周瑜任大司农重职之事,提出反对意见者寥寥无几,其中便有孔融。

此是后话,暂且揭过不提。

言归正传,赵旻派出如此阵容,且打出与西域诸国“商贾”货殖之旗号,天下诸侯绝对不会怀疑其中有诈。

与此同时,赵旻还可以护卫西域使团顺利抵达许都。

于是乎,仅仅不到三日,西域使团便抵达了许都。

【作者题外话】:西汉虽继大统于“张楚”及“楚”,但几乎完全承秦制,因此政体几乎与秦相同。

西汉的三公九卿,那是实实在在的三公九卿。

到东汉时已经截然不同。

东汉的中枢机构渐渐变成了尚书台。

三公与尚书台并立,政令出自尚书台。

九卿已渐渐成了给尚书台打下手的。

但无论如何,九卿的职能仍未发生大的变化。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后汉书仲长统传》

至魏晋时期,“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的官员被视作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南北朝的刘宋时,尚书令、尚书左丞,已经堂而皇之地成了宰相和副相。

应劭《汉官》云:“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右丞,掌禀假钱谷。”--《(南朝刘)宋书之百官志》

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便来源于此。

综上所述,东汉尚书令、尚书仆射,实际上相当于宰相和副相。

再次重温一下张辽。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不是非善即恶的。

每一个人都隐藏着多面性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可能做出完全相异的举动。

刘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如此,就连曹孙刘亦无不如此,张辽当然不能例外。

张辽出身并州豪族。其先世是西汉武帝时的聂壹。

虽然张辽本传,称其先祖因“避怨”而改姓;但实际就族望来看,聂氏(张氏)的籍贯并未更改,始终在并州雁门郡马邑县。

(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魏书张辽传》

换言之,在“马邑之围”失败后,雁门聂氏并未遭到严重打击,宗族依然可以安居本地。

“改姓氏”恐怕仅仅是为了撇干净与聂壹的联系而已。

注意:聂壹是马邑之围(伏击匈奴)的发起人,随着军事行动的失败,聂壹也不知所终。

按《韩安国传》所载,聂壹是“雁门马邑豪”,可知出身地方大姓。

其明年,则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史记韩长孺传》

作为聂壹后代的张辽,又“少为郡吏”。按东汉郡县吏员被地方豪强把持的传统,张辽无疑是雁门马邑的大族。

(辽)少为郡吏。--《魏书张辽传》

这在汉末,出身不可谓不高。

那么张辽是如何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