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13882(2 / 2)

在苟哥看来,如今大汉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大的隐患,惟有刘协。

无论如何,苟哥都不可能效仿历史上的曹老板,将自己的幕府迁至邺城,从而不必再受远在许都的刘协钳制。

原因很简单:苟哥的正牌大老婆伏寿,根本不可能同意!

让伏寿与苟哥长期两地分居?

呵呵!

君不见,苟哥只是出征在外时间稍长,控制欲极强的伏寿,便已打翻了醋坛子?

苟哥远离许都另建幕府?

你信不信伏寿只要一个诏书,就能把苟哥逼回许都?

但话说回来,与历史上的刘协与曹操一样,刘协与苟哥同样不可能长期共存。

即便苟哥有伏寿,也是一样。

终有一日,刘协会忍无可忍,向天下人揭发苟哥跳过侍中寺与尚书台,私用玉玺拟诏、大逆不道之事实。

或许,刘协还会发觉伏寿、苟哥之间的奸情…

届时苟哥除了谋反,别无他选。

苟哥这污点…啧啧啧,著名国贼董卓在苟哥面前,那简直都不够看!

综上所述,既然苟哥无法避开刘协,那么其人只能问清楚,刘协大概什么时间寿终。

苟哥虽仅仅问出这么一句话,但张裕却在短短片刻之间,便想明白了一切。

其人踌躇良久之后,方才霍然起身,凑到苟哥耳畔、压低声音说出一番话来。

饶是苟哥城府极深,在听到这番话时,其人的脸色也难免变了数变。

旋即,苟哥蹙眉看向张裕。

“大人,当真如此?”

张裕苦笑颔首。

“此乃老夫观星相之所得,非人力可易之!从文,而今河北未定,荆州、江东亦难安,从文何必如此心急?”

苟哥双眸滴溜溜一转,复又问道。

“既如此,大人以为,旻应先定河北,亦或先安荆州?”

张裕不假思索道:“从文应先安荆州、再收江东,其后定河北、辽东!

从文放心,多行不义必自毙,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使从文不改初心、不易政令,天下一统乃早晚之事。”

苟哥闻言,眉头却蹙得更紧。

“然则…大人当知,河北之黎庶几乎皆为士族、豪族之附庸,旻实不忍河北黎庶再受倒悬之苦也。”

苟哥猥琐归猥琐,阴险归阴险,凶残归凶残,狡诈归狡诈,但其人始终担忧,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们。

张裕闻言,却哑然失笑。

“从文当知,河北屯田之制严苛,而从文今又已踞赵国、内黄、黎阳等地,既如此,从文何不借工坊、车马行及河北沃土以安置流民乎?”

张裕一语惊醒梦中人。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来谈一谈,为何曹操没有篡汉。

曹操有僭越之心,却未行废汉之举,其背后是军事实力、舆论环境、政治考量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曹操僭越不臣,久蓄帝王之志,此乃史家定论。陈寿还借孙权之口,戏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吴书周瑜传》

建安年间(196-220)的曹操可谓处心积虑,反复在称帝边缘试探。他不仅僭号称王,还“乘金车、驾六马、冕十二旒、出警入跸”,礼制待遇与皇帝完全齐平。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魏)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魏书武帝纪》

因此,有称帝之心的曹操,最终没有踏出称帝的最后一步,便显得尤为反常。

如果说曹操没有篡汉的想法,那无疑是不可置信的;因为如果他安于伊尹、霍光之位,便没有必要做出诸多僭越之举,为自己徒增骂名。

从曹**亡同年(220),曹丕便废汉自立的历史发展来看,汉魏嬗代的计划可谓蓄谋已久。

田余庆先生曾敏锐并准确指出,曹操一生活在矛盾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何矛盾呢?

封建学者眼中,曹操之所以没有废黜汉帝,主要是由于名教的钳制作用。

名教即“以名为教”,是以“正名分”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约束士大夫的思想行为,来维护统治阶层的秩序。

在司马光看来,曹操“久蓄无君之心”,之所以不敢废汉自立,实是“畏名义而自抑也”。即受到名教礼法的思想钳制。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两汉士大夫多受名教约束,相关记载在《后汉书》中俯拾皆是。从曹操《让县自明书》中的心迹自剖,也可以看出他年轻时代确实浸染其中。

孤(指曹操)始举孝廉……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名立誉,使世士明知之。--《让县自明书》

以下通过两件案例,论述曹操对“废立”的态度。

(1)废黜灵帝

中平五年(188)冀州刺史王芬连结天下豪杰,图谋废黜灵帝。曹操亦在王芬拉拢之列。

但曹操对此断然回绝,并表示“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太祖拒(王)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王沈《魏书》

(2)废黜献帝

初平二年(191),董卓焚毁洛邑,西迁长安。袁绍、韩馥等关东诸侯提议废黜献帝,改立幽州牧刘虞,曹操对此亦持反对态度。

其理由是“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

太祖答(袁)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指刘协)微弱,制于奸臣(指董卓),未有昌邑亡国之衅。”--王沈《魏书》

在曹操看来,刘协虽然是奸臣董卓所拥立,但并未有西汉昌邑王那样的“失德行为”,因此也不宜轻言废立。

客观评价,曹操两次拒绝参与废立,未必全出于本心。因为曹操遣使供奉长安时,便被李傕指责为“欲自立天子”。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李)傕、(郭)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魏书钟繇传》

可见曹操的所作所为也并非如史书所言般单纯。但从其言辞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比较抵触“废立之举”。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