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942(2 / 2)
于是审配咬了咬牙,恶向胆边生。
“公与兄,如此1来,3公子地位危矣!不如某等暗中消极怠战如何?”
事实证明,田豫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
大将军府之内斗,在袁绍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已经愈演愈烈。
更何况,这还是在袁绍未死的情况之下,1旦袁绍病死…
可想而知,袁绍这3个儿子,必然将内斗不休。
因为在袁谭、袁尚2人争个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即便是保持中立、无欲无求的袁熙,也绝无可能置身事外。
万幸沮授并不似审配这般毫无下限。其人紧紧蹙起眉头,低声呵斥审配。
“正南,万万不可如此!公孙老贼非止明公之大敌,亦为窃汉之国贼也!
如此国贼当前,某等忝为汉民,焉可如此不识大体、为私利而忘公义欤?正南切不可生此心焉!”
审配老脸1红,微微颔首。
“公与兄所言甚是!无论如何,某等皆应先诛除公孙老贼之大军,再言其余之事。”
沮授含笑颔首。
“理应如此。正南放心,老夫决不会坐视3公子为大公子、2公子所败。某等河北士人,当趁此良机,崛起于此乱世之中!”
沮授、审配2人背后,是冀州魏郡(东汉广平郡并未与魏郡拆分开来,因此魏郡实乃冀州刺史部第1大郡)已无限接近于门阀的士族。
因此,袁绍担心沮授势力过大,将其人部曲拆分出近半,纳入自己中军。
沮授在魏郡势力虽大、门第虽高,却远不及名满天下、5世3公的汝南袁氏,遑论随着袁绍南征北战、势力扩张,其人已成为天下首屈1指之诸侯。
是以沮授虽颇不情愿,却也只能任由袁绍削弱自己的部曲。
话说回来,如今情势比人强,沮授不得不忍下这口气,可是,1旦袁绍故去呢?
袁谭、袁熙2人尚且不能压制沮授,遑论尚未束发之袁尚乎?
这就是袁绍势力的1大隐患,也是袁绍对河北士族“以宽济宽”政策种下的恶果!
在历史上,不同于依靠沛国谯县家族势力来统治全局的曹操,袁绍麾下,压根儿没有其乡党汝南士人!
其成因过于复杂,此处不再赘述,但此事之后果,便是袁绍不能死,1旦袁绍离世,汝南袁氏将很可能被势力盘根错节的河北士人…
架空,乃至于取而代之!
此事绝非骇人听闻、哗众取宠。
诸君不妨联想1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3人!
虽然曹老板奠定了1统之基础,孝子丕、更孝子的孝子叡在此基础之上,先后稳固了曹魏统治,然而…
最终1统天下者,可是姓曹之人?
赵旻的卫府,隐患虽然没有如此严重,却不代表没有隐患。
钟繇隐晦提醒了赵旻…
但熟知历史、谙熟权谋之术的赵旻,又何用钟繇提醒?
就在沮授、审配2人,正暗戳戳商议此战后应如何做之时…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类似的割据者,被统称为“部曲帅”;
在南方,其被称作“宗部”或“山越”(没错,就是孙权要讨伐的山越),按唐长孺先生考证,田畴这种割据者,比较规范的称呼,应该是“山胡”。
实际上他(田畴)就是个宗帅。只是北边虽有匈奴、鲜卑、乌丸,却与汉人有显著的区别,而无终山又并非边境各族所居之地,所以田畴没被称为“山胡”而已。--唐长孺《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只不过后来田畴率部出山,并最终投靠曹操,被美化为“率齐山民,1时向化”,因此才没被归入蛮夷之列。
(田)畴即受署,陈建攻胡(3郡乌丸)蹊路所由,率齐山民,1时向化。--《先贤行状》
此处需要注意,在中原政权的语境下,只有4方蛮夷才需要“向化”。从该措辞不难看出,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保山为寇”的蛮夷。
但田畴从未将自己视作蛮夷,他还愤恨“乌丸杀其郡中冠盖,常欲复仇”。所谓冠盖,即大姓豪右。足见田畴本人,始终以门阀自诩。
(田)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右北平)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魏书田畴传》
换言之,田畴将自己视作知书守礼的名士,但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山胡头子。
因此,田畴在归附曹操之后,敢于摆名士派头儿,拒绝敕封,乃至“以死自誓”。
(曹操)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田)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4,终不受。--《魏书田畴传》
但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边地宗帅,还1度沦为“山胡”,给他封官儿,是赏了他城门大的脸面;
其人因此才会在田畴辞封之后,大骂“成1人之志,亏王法大节”,乃至要给田畴治罪。
在“田畴辞封”事件中,曾先后出现4位关键人物。即夏侯惇、曹丕、荀彧、钟繇。
这4位人物,无1例外,都是田畴的支持者。
这也是田畴“逆龙鳞”之后还能善终的重要原因。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