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6961(1 / 2)

与历史上,曹操在河北修渠只为运输粮草辎重、对抗袁氏3子截然不同。

赵旻在关中疏浚、新建渠道及水塘(实际就是小型水库),只是为了规避关中旱涝灾害、确保农业正常生产。

赵旻虽然未亲眼目睹,兴平年间那场大饥荒究竟有多惨烈,但因相关记载不绝于书之故,因此赵旻完全能想象得到,其时天下究竟有多么恐怖。

兴平年间(西历194-195年),天下曾出现极其严重的饥荒事件。

此次饥荒波及范围极广、持续时间极长,而且影响人物众多。

而且,这场几乎覆盖全天下的大饥荒,直接改变了汉末的历史进程。

《3国志》中绝大多数的“食人”记载,均出现于此阶段。

梳理诸多史料可发现,汉末兴平年间的食人事件,几乎占到汉末3国(西历189-220年)的8成以上,可谓触目惊心至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饥荒与食人,并非局限在1城1地,而是遍布整个神州大地。

彼时,关中长安城与3辅,“谷1斛5十万钱,人相啖食”;

彼时,关东的冀州、幽州“野无青草,粮食并尽”;

兖州“大饥,以人脯为粮”;

荆州又有大量因“饥饿”而流窜的游军,比如张济叔侄。

兴平年间的这次大饥荒,甚至延续至建安初年。

刘备在建安元年(196)与袁术“争盟淮隅”之时兵败海西,“穷饿侵逼,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袁术在建安2年(197)僭号称帝,而“民人相食,江淮间空尽”。

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王朝,统治崩溃的导火索,往往是粮食危机。

从《后汉书之灵帝纪》中的灾害记载看,兖、豫、青、徐应该是“人相食”的重灾区。

从黄巾贼的动向不难看出,彼时青、徐地区的粮食危机已经相当严重,所以到了不得不“寇郡县”,也就是破城抢劫的程度。

而受灾严重的地区,灾民也往往最为彪悍,比如王沈《魏书》便称青徐黄巾“为贼久,兵皆精悍”。

初平3年(192)青、徐黄巾席卷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任城国相郑遂、济北国相鲍信先后被击毙,灾民的战斗力令人惊骇。

(中平5年,即西历188年)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

摘自《后汉书之灵帝纪》

(初平3年)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刺史)刘岱欲击之……为(黄巾)所杀……(鲍信)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力战斗死。

摘自《魏书之武帝纪》

此事不难理解。

在求生欲的驱使下,饿到两眼发绿的人们,会激发出他们本能的兽性。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平年间(190-193),关东地区的粮食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而发生在兴平年间(194-195)的全国性大饥荒,可以视作粮食危机的后续反映。

从历史记载看,兴平年间席卷全国的饥馑,源头大约始自关中地区。

彼时(194)长安与3辅,自4月至7月,大旱,连续3月无雨,导致粮食储备彻底崩溃。

所谓关中,即指函谷关(兴平年间尚无潼关,可将函谷关视作潼关的老爹)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之8百里秦川。

其中包括了司隶校尉部的弘农郡、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及凉州北地郡(后世陕西铜川市)。

其中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又被称作“3辅”(即京畿地区),长安城便是京兆尹的治所。

(兴平元年)3辅大旱,自4月至于是月(7月)。(献)帝避正殿请雨。

摘自《后汉书之献帝纪》

饥荒最初在3辅地区爆发,并很快蔓延至长安城。

东汉帝都,迅速陷入秩序崩溃,乃至“谷1斛5十万,豆麦1斛2十万”,长安中“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是时谷(小米)1斛(容积单位,小米约后世27市斤)5十万,豆麦1斛(豆麦约25市斤)2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摘自《后汉书之献帝纪》

长安城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已然如此;

其余地方也就可想而知。

讽刺的是,在这种人间地狱的绝境下,东汉的赃官污吏,依然贪墨不绝。

刘协曾下令赈灾,结果“经日,死者如故”;

刘协大怒,严加彻查,发现是赈济官监守自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