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城市套路深,农村水更深7(2 / 2)

到了喜事当天,随礼环节更是复杂万分,仿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情较量。

按常理,随礼金额本该依据与主家关系的亲疏以及当地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定,可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简单。

有些人为了彰显自已的大方,或者出于以后自家办事能多收些回礼的心思,即便和主家关系一般,也会随一份厚礼。

比如说,当地一般邻里之间随礼也就两三百块钱,可这人偏要随上五百甚至上千块,还故意当着众人的面,把礼金装在一个崭新的、看上去很厚实的红包里,递给记账的人时,还大声说一句“恭喜恭喜啊,咱这关系可得多走动走动”,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这类人往往有着较强的攀比心理和功利心态,他们希望通过随一份厚礼,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已的大方和阔绰,获得别人的夸赞和认可,提升自已在村里的形象和地位。

同时,他们也盘算着等自已家办事的时候,别人也会因为这份厚礼而回以更丰厚的礼金,或者在其他方面给予自已更多的关照,觉得这样做是一种人情投资,可以为自已积累更多的人脉资源和面子资本。

这下可就给其他宾客出了难题,要是跟着随厚礼吧,自家经济条件可能不允许,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随这么一份厚礼,可能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家里的开销都得紧巴着。

随少了吧,又怕被旁人说小气,落人口舌,面子上挂不住,在村里落下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名声,以后在村里可就不好混了。

对于这些宾客来说,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心理困境,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又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自已在村里的名声。

这种心理压力会让他们在随礼时变得格外纠结,甚至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主家或者那些随厚礼的人产生一些不而且记账这事儿也有讲究,有时候负责记账的人会和个别宾客私下达成默契,把实际没那么多的礼金记多一些,好让这家在众人面前显得更有面子,更有人缘。

比如说,有个村民实际上只随了三百块钱,可记账的人和他关系好,知道他好面子,就悄悄在账本上记成了五百块。

等喜事结束,主家翻看账本,看到这人随了这么厚的礼,心里就对他高看一眼,觉得这人够意思,往后有什么好事自然也会想着他。

而周围不知情的村民,看到账本上的记录,也会觉得这人出手大方,对他的印象分也增加了不少。从记账人的角度看,他们这么做一是出于和宾客的私人交情,想帮朋友维护面子;二是觉得这样做不会对自已有什么损失,还能卖个人情,说不定以后自已也能得到对方的帮助。

而主家看到虚高的礼金记录,会认为这些宾客对自家很重视,感情深厚,从而在心理上对他们更加亲近,在之后的交往中也会更倾向于照顾他们的利益。

但这种虚假的人情往来,把原本单纯的随礼变得充满了功利性和攀比心,让原本纯粹的喜事也染上了一些复杂的色彩,长此以往,会破坏村里原本淳朴的人情氛围,让大家都陷入一种互相攀比、虚情假意的怪圈之中,村民们内心深处其实也渴望回归到那种单纯真挚的人情往来,但又怕自已不随大流会被孤立,只能无奈地跟着这种不良风气走。

喜事的酒席座位安排同样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处处都彰显着农村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传统观念。

一般会把村里辈分高、有威望的长辈安排在主桌的正中央位置,那可是整个酒席上最尊贵的地方,周围坐着的也都是些在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

长辈们面前摆放的餐具都是最好的,菜品也是优先上齐,体现着对他们的敬重。

从主家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安排座位是遵循村里的传统习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维护家族的秩序和尊严,同时也向外界展示自家是一个懂礼数、有家教的家庭,赢得村里人的认可和好评。

而长辈们坐在这个尊贵的位置上,心里会有一种被尊崇的满足感,觉得自已在村里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也会对主家的安排感到满意,会在心里认为主家是个懂事、会做人的人家,往后在村里的事务中也会更愿意支持主家。

而亲戚们的座位则要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仔细安排,比如新郎新娘的直系亲属要坐在比较靠近主桌的位置,表亲、堂亲等则依次往后排开。

要是弄错了,哪怕只是把稍微疏远一点的亲戚安排在了更亲近的亲戚之前,那可就容易引发不满了。

被安排错位置的亲戚心里会觉得不受重视,脸上虽然勉强挂着笑容,但心里早就憋着一股气了,可能当场不会发作,但事后肯定会在家族里抱怨几句,说主家不懂礼数,这事儿传开了,主家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在村里难免会被人指指点点。

对于被安排错位置的亲戚来说,他们会有一种被轻视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已在主家心中的地位不如别人,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他们产生委屈、不满等负面情绪,而且在农村这种相对封闭、注重人情关系的环境下,座位顺序往往被视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他们会格外在意,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影响到与主家以及其他亲戚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引发家族内部的一些小矛盾和不愉快。

农村的土地纷争也是矛盾的高发地带,其间的人情世故复杂又棘手,往往牵扯出多年的恩怨情仇,让原本平静的村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就像村子里有块靠近水源的地,多年前划分的时候就只是大概做了个标记,没留下什么明确的书面凭证。

那块地土壤肥沃,灌溉又方便,一直是村里不少人觊觎的对象。后来有一户人家想在那开垦种菜,另一户人家就站出来说这块地有自家的份,是当初祖上口头约定好的。

为了争这块地,两边都开始动用各种人情关系,使出浑身解数。一方会挨家挨户地去拜访村里的长辈,诉说自家的难处:“叔啊,您是看着我们长大的,您也知道我们家这日子过得不容易啊,那块地对我们来说可太重要了,现在别人要占去,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您可得给我们说句公道话呀。”

长辈们看着这些礼物,又听着他们的诉苦,心里难免会有些偏向,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人情面子上也不好推脱,就会答应帮忙留意着,有机会就帮他们说说话。

另一方也没闲着,不仅找了和自家沾亲带故的人来助阵,还请那些平时关系好的邻居出面,一起到村里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去“陈情”,甚至会承诺一些好处,比如以后自家收获了什么好东西,一定不会忘了人家。

他们到了村里的老村长家,先是恭敬地递上烟,帮着点上火,然后坐在一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说了一遍,着重强调自家对这块地的所有权,还说要是这块地没了,自家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老村长听了,虽然心里知道这事儿不好处理,但架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又看在平时相处的情分上,也只能表示会尽量协调协调。

两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原本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变得剑拔弩张,每次在路上碰见了,都是脸色阴沉,互不理睬,甚至还会互相冷嘲热讽几句。

这块地的归属问题也越发说不清道不明了,村里为此召开了好几次协调会,可每次都是不欢而散,大家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而这种靠人情拉拢、利益许诺来左右事情走向的做法,就是农村土地纷争里常见的复杂情况,让原本简单的土地问题变得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农村的集体事务里同样藏着不少人情世故的“深水坑”,哪怕是一件看似造福全体村民的好事,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各种看不见的利益纠葛和人情偏袒。

比如说村里打算修建灌溉设施,这原本是为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让大家的庄稼都能茁壮成长,是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

可在工程招标环节,就有了各种看不见的操作。有个村民和村支书有点远房亲戚关系,他一直惦记着承包这个工程,于是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频繁往村支书家跑,每次去都不空着手,不是拎着好酒就是带着土特产品,把村支书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

到了村支书家,他先是热情地和村支书拉家常,问问身体怎么样,家里都好吧,然后再慢慢把话题引到工程上,一个劲儿地跟村支书念叨自已家里的难处,说自已这几年没挣到什么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指望着自已能揽点活儿干,要是能承包这个工程,不仅能解决自家经济问题,还一定会把工程做得又好又快,让大家满意。

村支书经不住这么软磨硬泡,又看在亲戚的份上,就在招标过程中暗中帮忙,把那些更有资质、报价合理且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队排除在外,硬是把工程给了这个亲戚。

工程开工后,这个村民为了多赚些钱,在材料选用上就动起了歪脑筋,本该用质量好、耐用的水管,他却偷偷换成了便宜的次品,施工时也不按照标准流程来,能省则省。

村民们一开始也不懂这些门道,还都满心期待着新的灌溉设施能早点投入使用,给农田灌溉带来便利。

可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没几次,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不是漏水就是水压不够,好好的庄稼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产量受到了影响,村民们这才意识到可能被坑了,可工程早就结束了,钱也都付了,只能干着急。

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人说:“当初就觉得这工程承包得有点奇怪,怎么就给了他呢,原来是走了后门啊。”

还有人说:“这可倒好,本来是好事,现在倒成了坏事了,咱们的庄稼可咋办呀。”

可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了,只能自认倒霉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