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净街51(2 / 2)
过年了,今年的鞭炮比前两年更响,持续时间更长。小城里过年的人依旧,年三十守夜,到城隍庙拜拜,年轻人喝酒打牌,年龄大些的吃瓜子谝闲传。习俗在传承中变化,小孩子就是打游戏,给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的成了长辈们追着小孩塞兜里,还因为打扰人家打游戏被嫌弃。
三人的年和以前不认识时过的一样,甚至连拜年信息都没互发。弄得王晓茹觉得“东德王”已经解散了。
正月十三,刘振东特意带儿子看了从明朝流传下来的一种秧歌形式“净街”。
金城东面,历代王朝均建立营府治辖。明建文年间,驻守甘州的肃王府迁至兰州。其实在明初,开国大将徐达就驻守过兰州一带,为扫灭元朝残余势力进行过几次战争,有名的就是安定的点将台遗址就是例证。
徐达在此地筑建了中山垒,此垒也被称为点将台,作用和军事指挥所差不多。徐达在此点将聚兵,操练士兵,下达作战任务等。据记载,中山垒原本是土木结构,木头早已不存在,土台子也被当地人耕田时挖着只剩下一个土堆了。
后来为了挖掘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将土台子保护改建为砖石结构。现在的点将台是根据记载的结构和规模建的缩小版。据说原点将台高三丈、阔六丈、广八丈,可容纳千人站立,可见其宏伟的规模和军事重要性 。徐达利用这座点将台指挥了有名的与元军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决定性战役,最终使明朝巩固了西部地区的安全 。有意思的是,离点将台约五公里远,有个地名叫王家窝窝,不知道与王保保有没有关系。
后朱元璋分封儿子为藩王镇守边疆。肃王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朱楧。朱楧在迁移藩王府至兰州时,经过安定内官,此时内官叫甸子川,后来因明朝镇守太监(内官)驻守于此,渐渐被人们叫成内官,因设营府,全称为内官营。此地因水草丰美是古代重要的养马地,有个地名叫练马滩,因平阔是明军训练骑兵和训练军马之地。
而内官的净街习俗则来自肃王。肃王迁移王府经过内官,官员应该为了迎接,按照藩王的礼仪,用净水洒街,驱赶游民叫花子等闲杂人等迎接藩王过境。这一宏大的仪式仪仗当地人从未听过,更未见过。所以肃王走后,当地百姓在戏文和敬神时效仿。
清朝初年,陕甘大旱,灾民遍地,百姓饿死无数。据说施世伦曾在此放粮救济陕甘灾民,深受百姓爱戴,加上为官清廉,被尊为“施公”。施世纶在巡视各地时,坐八抬大轿,前有鸣锣开道,中有衙役手持水火棍,后有官员步行跟随。在集市或百姓集中的地方,都下轿讲一些遵守法纪,安民扬善的话。
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肃王过境和施公巡视的场景结合演绎,形成今天的“净街”社火秧歌表演。
正月十三,刘振东带儿子去内官看了“净街”表演。场面很是宏大,真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前面有毛神子反穿皮袄,满脸黑油彩,腰挂铃铛,手持草刷子。两人抬一大锣,一人鸣锣开道。之后是骑马的武将三班衙役手持水火棍护在施公的八抬大轿周围。
轿前走着一个跛脚的人,背着万民伞摇晃前行。再后面就是传统的秧歌,有龙,狮子,旱船,腰鼓队等等。
扮演施公的表演者每到一个接秧歌的点,便下轿走上台子讲一些劝人向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话。
每年正月十三是内官街道最热闹的日子,而净街成了每年最重的年味。
刘振东看了净街,心想,从这里面可以看出,西部文化的传承就是在民间活动,神庙祭祀,以及各种传说里面,西部不是没有文化,不是没有传承,不是没有历史,而是在自然灾害和长期战乱下,没有流传下来文字记载和实物实证。
看了内官的净街,刘振东想要探索的心又蠢蠢欲动了,想着过完年要再出去转转,安抚一下自己荒废了快一年的心灵,把自己原先的心愿再续上。
刘振东想着过完年天气稍微暖和一些了让王晓茹联系一下李子夏,看他的那个项目还做不做?做的话不给钱也行,他们自己出钱。把想法给王晓茹一说,电话中,王晓茹兴奋的都跳了起来。说终于可以出去转一转了,这快一年把人憋坏了。
王晓茹立马联系李子夏,李子夏回复很简单:好,可以。过完年过来找他们详细谈谈。
元宵节过完没几天,三人没等来李子夏,刘振东却接到了罗三的电话。罗三在电话中说,他来到了刘振东所在地的市上,是专门来看那些古刀剑的。
刘振东害怕有诈,谎称自己在外地旅游,得几天才能回来。罗三说可以等,自己也是来旅游的,更是来看刘振东他们的东西的。罗三说,这一年没有好东西出过,觉得自己快出了这一行了。
刘振东怕罗三是和上次段老头一样,沾上就很难甩掉,更怕是公家派来的。毕竟新闻上常报道打击这行的事。现在不比从前了,被抓那就成换个没工钱的地方上班了,所以不得不小心。
刘振东赶紧给王晓茹打电话,让找人从市里看能不能找到这罗三,顺便弄清楚罗三这次几个人来,是来干什么的?毕竟在市里也算半个自己的地盘,总能想到办法可以弄清楚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