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152(1 / 2)
五十年代初平息匪患之后,为了拓展交通,就将东西两座城门拆除,还拆除了大段城墙,但是南北二门还矗立着。
这一方面由于它们对于交通尚不碍事,一方面由于当时一鼓作气地拆城门和城墙,再衰三竭,未奏全功又被其他事所代替。
又过数年为了大炼钢铁开矿和运送矿石,北门楼这才被推倒。于是只剩下南城门洞孤零零地立着,显得古里古怪。一个纸箱厂,就长期在城楼上挂晒硬纸壳,像淌下的鼻涕。
这城门洞进去的南街和城外紧贴城墙的街道最为热闹。门洞内外有几家茶铺和面馆。从山上下来的彝胞在门洞外街道卖干柴、洋芋和山货。
彝胞无住旅馆的习惯,他们歇卧和进餐都在这里,往往可见其群聚豪饮的快活场面。
门洞内稍远还耸立着一座昔日的教堂,它的年代不见得古老,但是油漆败坏,洋灰剥落。其正门永远关闭着,成个死角,老百姓都自觉地不愿走到门边去,也不知里面变成了什么机关或机关的宿舍。
南门这块地方成了县城一景,知青爱站在这里拍照。背景或取做买卖的彝胞,或取城门洞。
取城门洞时相机景框要尽量缩小距离并加长景深,这样头上就只有门楣,避开了悬挂在上端的鼻涕(硬纸壳)。而背景中不光有城门洞,还有洞中恰好容下的往往被拍歪了的教堂尖塔。
从南门出来的一条公路沿月牙岭山麓伸向月亮湖,后又盘青螺山而上,通往南方的谷风镇,一条支路从山腰插下去连接大明。
这天上午,杨灵到城里来找柳石。前天柳石赶清庙场未回,水秀说他同一批知青到县城去了。陈闻道深恐他受煽动影响试验田的工作,忙叫杨灵去寻他回来。
知青乃是结合了自卑感与优越感的古怪人群。
自卑感不用多述,你如果在城市好好的,有学升有工做,怎么会到农村来?报章词语下乡、下放、下台……还有过去的下野,一个下字就够清楚了。
但在乡下,他们因国家政策的照顾,以及经济、文化、衣着、谈吐等方面的优势,自觉高农民一筹。农村的煤油、肥皂、白酒等凭卡供应,农民一户一卡,知青一人一卡。
日用品供应紧张带来的有苦又有甜,当知青走出供销社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时,手执两块肥皂,提一瓶酒,腋下还夹着一段灰卡其布,凡遇见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内心有一种好象普天下阳光尽洒在了自己身上的感觉,非亲历者又焉能体会到!
知青优势还有其他表现:生产队交公购粮,如果谷子还干得不透,有点返潮,将一撮谷子放在手心内用另一只手掌搓揉米粒不能够纷纷脱壳而出,粮站板起脸拒收。而要是让知青的担子打头阵,拒收的机率就要小一些。
春季栽秧时争水,从来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都要打得头破血流。50年代这种情况有好转。而今各生产队又竞相把知青往风口浪尖上摆,抢水,守水口,偷挖水,真是离了红萝卜不成席。 因为知青是赤条条一无牵挂的单身汉,打得头破血流还可经安办介绍去住院治疗,所以其中不乏拼命三郎,连怯于拼命的也会扮成拼命三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