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138(1 / 2)
一些希望高素之回京的朝臣,立马抓住机会,请泰始帝恩准楚王的上书,又明里暗里地提示泰始帝,齐王是圣人与天人间沟通的桥梁,齐王没在长安的这一年,都不曾有土豆、红薯这样利国利民的作物出来,可不就是离得太远?
方士们自知不能再进一步催动泰始帝了,高望之那处也没有办法。他们是怎么都没想到默默无闻的高慎之会杀出来。除了面对高素之即将回京的噩耗,另一问题也上浮了。楚王就藩了,那他们呢?泰始帝会不会也心血来潮让他们回藩国?要真是如此,那就无缘储位之争了。怕被风波卷及自身,魏、晋王的党羽难得安静了下来。
十月中旬,泰始帝允许楚王高慎之就藩,而催促齐王归京的消息也传到了苏州。
见高慎之如此识相,高素之也暗暗松了一口气。不过她也没急着返程。在等待消息的那段时间里,系统商城终于刷出了她想要的新东西——但交易的东西是太湖相关的资料,另一个位面的人需要知道古时太湖的状况。高素之忙碌了将近一个月,总算是达成交易的条件。
而在她启程返回长安的时候,抚州刺史许枚的上书并着玉米一起快马加鞭运回京城了,只说是抚州境内发现一种新型的作物,在长达大半年的研究中,他判定此物可做粮食食用。上书将其做“祥瑞”上禀告,歌颂泰始帝的功业和圣明,搔到了泰始帝的痒处。
齐王高素之固然是天人之间的桥梁,可就算没有齐王在,各地的好东西也会接二连三冒出,不是吗?这让泰始帝心中那隐秘的对高素之的忌惮稍稍降了下去。等到玉米入京后,泰始帝先告太庙,又祭祀上帝,将玉米种留给司农寺研究。
至于抚州刺史许枚,因献种有功,被拜为弘文馆学士,由地方入京来,在门下省担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侍中的副官,一旦侍中缺任,便是门下省的长官。许枚才迁转入京,没领同中书门下或者知政事的宰相衔,他也不着急,总归比在外地任官好。
等高素之她们从江南出发抵达长安,已是大雪纷飞的十二月了。棉花才在苏州试验种植,怎么都达不到几十万件棉衣的盛况,可就算是千,也算大数目。御寒的冬衣除去皇室享用、赐给重臣外,余下的大部分送到军中,最后剩下的则是赐给三老以及幼童,以示泰始帝的爱民之心。
到了长安后,高素之顾不得洗去一身的风尘,第一时间去拜见泰始帝。虽然身体已经无大碍,可舟车劳顿让她看起来甚是憔悴,面颊苍白的,掩着唇咳几声都像是要呕出肺腑。泰始帝见状神色温和几分,还十分“贴心”地赐下一匣“金丹”来。
高素之:“……”她不想重金属中毒,可御赐之物哪有推拒的道理,她立刻伏身谢恩,只能说幸好没让她当场服用。她在泰始帝殿中待了大半日,除了说苏州风土人情外,说得最多的便是棉花推广计划。想要有足够的棉衣,一个苏州种植是不够的。试点总得扩展到江南,甚至整个大齐土地。高素之只提了些小建议,至于章程是宰相们的事情,照目前来看,泰始帝也不乐意让她去干涉。
从泰始帝那边出来后,高素之伸手掖了掖额上的虚汗,将近一年不见,泰始帝变了许多。帝王的猜疑心重,过去被功业压制着,现在自得自满,就开始疑神疑鬼了。这么一来,有些事情得提前准备了。
吐出一口浊气,高素之又慢慢地走向前往皇后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