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北进论与南进论353(1 / 2)

【所谓改革,就是要我们不把新旧体制看作是互不相干甚至截然对立的事物,而是在肯定传统体制有其历史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内部有利于新体制孕育、生长的积极因素和原有政治、经济资源等初始条件的优势,使制度性变革的成分在旧体制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育并壮大,直到新体制成为整个体制的主导方面。

——夏希羽,1983.3】

随后,夏雯莉在留在浦江的这最后几天里,正式开始与赫敏一家进一步地熟稔起来,以便自己在之后的留学生活中更好地完成学业,并确保自己生活上的顺利。

同时,夏希羽还授意沈涵曦请五人会议(此时,第一届过渡委员会已解散)讨论一件大事——

自今年三月的第二周起,希羽组计划在常规招聘之外,还保留了之前的校招。为了适应希羽组尽快从国内各单位吸纳人才的需要,希羽组有两套可行方案:

其一,把校招宣传队放在华东、华南地区,放松华中、华北地区的招聘工作;

另一个方案则是完全相反,把校招宣传队放在华中华北地区,完全无视浦江之外的华东、华南地区。

至于东北、中南、西南、西北地区不在计划中的理由……

夏希羽回顾了不久前水野遥佳把陆家义从鹿城薅回浦江的全过程之后,决定在这份校招计划中放弃整个东北。

同时,他在确认了中南、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方案后,立刻放弃了这两个地区。

于是,研究所内首个接到这份方案的水野遥佳在这份计划的封面上写了七个字——

“北进论与南进论”。

秦若华则是对这次讨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首先确定校招宣传队得把这份方案放到扩大会议上进行讨论。

于是,在夏雯莉随着安德烈一家人一同飞往巴黎后的第二天,1983年3月6日的上午九点,五人会议在允许夏希羽列席的情况下,先由六人一起决定两个校招校招小组的人选。

只是,除了两支校招小组的组长分别瓦格纳和冯琪诺担任之外,组员和方案选择上都没有立刻达成共识——前者相对容易,后者却反而比较难办。

“华北有帝都和津门两个直辖市,重点高校云集,西北则好几个理工领域的重点高校,老实说,这年头,这两个大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数量是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总和要更多,相对质量也不差。”

夏希羽询问道:“那么招生数量呢?有数据吗?1978或1979年都可以。”

冯琪诺立刻把自己查证完毕的数据交给了夏希羽,并向他解释道:“很难问到。至少我查到了水木大学在1979年招收了1899名本科生,227名研究生,拟毕业情况不明。除此之外,其他大学的我基本都没通过公开资料查到,只能用电话询问。”

夏希羽对此表示了极大地困惑:“我们交大的,跟我同一届毕业的都查不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