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风向又变218(1 / 2)
至于军队的调动任命,则全由陈乾拍板。
在陈乾之下,设立了藤甲兵司令部,负责军队的指挥调度,军师直接对陈乾负责。这样一来,云阳新区的军政体系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
大理寺却无直接逮捕权;监察院类似御史台,发现违法也需通过警察局执行逮捕,再交由大理寺审判。
这么一来,司法、行政、军事各自独立,云阳新区初具三权鼎立的模样。
当陈乾一项项公布这些政令时,连林炎在内的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对杨凡、黄栎他们而言,更是恍然大悟:管理委员会真的只剩下了“管理”,没了实权,发发行政指令罢了,既没有司法权,也没有军权,造反?想都别想。
这套体系严密得让人咋舌,完全不同于千百年来的老规矩。陈乾自学成才,愣是捣鼓出了这么一套滴水不漏的组织架构,众人纷纷感叹:“陈大人这家伙,不是人啊!要么是仙,要么是妖!”
新添了十万人,还都是汉人。之前放出去的二十万人,一个冬天就没消停过,一个个拖家带口地往回赶。单身出门,一家老小回来。
能当府兵的基本是平民百姓,有钱有势的则成了将领和官员,还有不少下级军官,也带着全家迁徙到了云阳。
人口激增,陈乾以前想干却干不成的事,现在都动起来了。最直观的就是,人多了,修路速度快了,路好了,四轮马车跑得欢,运输成本嗖嗖往下降。
荆州、鄂州和江南的茶叶源源不断流入云阳,皇上虽下令禁止与云阳贸易,可哪里堵得住。
几条原本冷清的商道,因为禁令反而热闹非凡,尤其是经南越到黔州、潭州的路线,那叫一个繁华。物资大批涌入,皇上的禁运令形同虚设,反而催生了更盛的走私潮。
而陈乾这边,大明的税收就这样明晃晃地流失了。
大明重农轻商,商税不受重视,商人的权益也没保障,有钱也比不上读书人和士绅的地位,导致许多内地商人拖家带口迁到了云阳。
在陈大人的地盘上,不分高低贵贱,小商小贩也能当官,只要你够格,出身不重要。商业税收多到晓慧的税务局都懒得数那点农业税。
云阳本来就地少,这样一来,种地的几乎不用缴税,遇到灾年还能得到官府救济。
于是乎,开垦荒地成了热门,种田成了最划算的买卖,严寒的冬天也挡不住云阳新区的蓬勃发展。面对此景,杨凡提议陈乾干脆立国,重新命名军队和地名,却被陈乾一口否决了。
陈乾并未给出解释,实际上他也无法解释。难不成他能说自己预知千年后这些地区会从华夏分裂出去?他始终坚称自己是大明的臣子,誓言永不背叛大明。
这使得林炎等人以为陈乾有意一统天下,于是便不再劝他改名。
因此,“大明云阳新区”便由此得名,且此地依然遵循大明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