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这样的隐患337(1 / 2)

陈乾跟着他走进楼群。这里有许多二三层的小楼,散布在广阔的区域,楼间由石板路相连,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异常宁静。

偶尔有人匆匆走过小径,他们要么看一眼,要么对夏县令点头致意,然后继续赶路,没人对陈乾的到来表示惊讶。

夏县令领着陈乾来到一栋小楼前说:“这里是十九号楼,看你一副书生气,应该识文断字,学问如何就另说了。

十九号楼专门负责书籍的装订校对,文渊阁是岛主珍藏典籍的地方,我们整理一些孤本和前朝的遗册,重新编纂校对注释,然后妥善保存,这可是流芳千古的事业,能参与其中,你应该感到荣幸。”

藏书馆?陈乾心头一震,陈慧这格局,真是深远。他也有过类似的构想,原本打算把兴庆坊打造成大明最大的图书宝库。

大内侯府里有藏书楼,藏书不下几万卷,但大多数没啥价值。

作为读书人,陈乾很清楚,连绵不断的战火让华夏许多珍贵的古籍和历史文献散佚无踪,后世想查找难如登天。

既然穿越到千年前,他怎能不为中华民族做点实事呢?

最让陈乾痛心疾首的是,后世有两句话:“想了解宋朝以前的历史,得去倭寇查;想了解明朝以前的历史,得去韩国找。”

华夏留存的,大多是满清改写的史书,大学老师曾说,四库全书连华夏文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是康熙为了美化清朝,进行了篡改和有选择性收录。这样一来,历史既不全面,也扭曲了许多真相。

那些崇尚马上得天下的蛮族,根本不理解科技的重要性。明明明朝末期已经发明了火器。

满清却下令关闭火器厂,推崇他们的骑射技艺,严禁研究制造火器,让领先世界的明代科技瞬间落后了几百年。

当隧发枪在外域出现并传到华夏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早在明朝,华夏就有了隧发枪。

知道这些的国人无不捶胸顿足,所以陈乾也想利用朝堂的力量,完成古籍的整理工作。

但立国之初,首要大事是解决百姓温饱,稳定天下,边境安全和自然灾害才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些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没想到陈慧已经开始着手此事,这让他对陈慧的看法有所转变。陈乾点头应允,跟着夏县令走进了这座小楼。

一楼摆放着一排排书架,上面堆满了新书,几个人正埋头苦干,抬头看了陈乾一眼,又继续忙自己的。

夏县令说:“你们休息的地方在楼上,出门右转,十号楼是食堂,就在那儿用餐,吃完回楼上休息。没事别乱逛,等你有了身份证明,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他把楼里的四个人一一介绍给陈乾,然后就离开了,自始至终都没问陈乾为何而来。

看来仙岛的管理十分严格,上下齐心,因为刚来,其中一个年轻人,叫阿华的,也没让陈乾马上干活,只是给了他楼上一间房,说是他的住处。

看得出来,这儿的条件真是没得挑,要不是碍于各种原因,住在这儿也算挺美。

但陈乾可不行,他不仅不能在这儿长住,十天之内还得必须回府,否则朱栎他们肯定得向京城报信,到时候会闹出什么动静,陈乾心里也没底。

原本以为见了岛主,不管是不是陈慧,总有办法脱身,没想到不但没见着陈慧,连仙姑岛主的影子都没瞅见,反而被拉来干起了活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