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炸锅29(1 / 2)
几日后,当张慕将出山投效大汉的想法告之众人后,让诸葛寿没想到的是,竟然有超过三成的人不愿离开山寨!
后来才知晓,还是因为当年刘璋之事,让一部分人心中担忧,惧怕又会重蹈覆辙。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觉得外面兵荒马乱,还不如隐居在这山谷中自给自足。
而这些人,几乎都是有家眷老小。
对此,诸葛寿颇为理解,并选择尊重。
最终,决定跟着出去闯荡的儿郎,总共三百六十一人,几乎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那种光棍。
此时,诸葛寿、张慕正在堂屋内讨论着出山事宜,玄辛则在一旁默默的煮着茶汤。
如今张慕已是自己人,等于举寨相投,玄乙和玄辛自然重获自由。玄辛是自己的弟子,自然在旁侍候。而玄乙依旧干起了老本行,采药治伤,受伤的自然就是在天师观被他捅伤的那五个倒霉鬼。
不过玄乙乃是蜀汉的细作,绝不能单独叫其外出,所以出去采药需有人寸步不离的跟着,美其名曰保护加引路。
此刻诸葛寿手中正拿着一副藤编的赤色藤甲,敲了敲发出‘哒哒’之声。
“不曾想,寨中竟有此等藤甲,不错,不知还有多少副?能否装备麾下儿郎?”
张慕坐在下手,揪着短须想了想:“先生有所不知,这赤藤甲虽说用料简单,主要是赤藤与桐油,且刀剑难入,水火难侵,但制作颇为耗时费力,一般需一年时间。所以全甲并不多,也就两三副,但半甲倒是充裕,四五百数还是有的。对了,库房中还有三百来只大小圆盾,也是赤藤制作,极为坚韧。剩下的都是泡制晾晒好的赤藤,若有需要,还可编制,就是要花点功夫。”
白泽好奇看来:“这么多?那半甲是指......?”
张慕拍了拍自己袍服下的赤藤胸甲,笑道:“就是只有胸甲、短裙甲、笠盔三样。”
说着,他还不忘掀开衣袍展示了下胸甲和只到大腿一半的裙甲,随后又拿起墙上小号斗笠状的笠盔,自己戴上示范了下。
这笠盔倒是有点意思,极像明朝斗笠铁盔造型,且下方还垂下数圈藤甲环片,可保护头部两侧即脑后,至于面部,只留出眉眼,几乎护住了下半张脸。如此不仅能有效的防护住头部,且透气,完全不影响呼吸。
诸葛寿接过张慕递来的赤藤笠盔,自己也戴上试了试,这笠盔与自己在现代看到的藤甲不同,与书中记载的更有不少偏差,主要更厚实细密,造型也不一样,且简约大气许多。
实际上后世很多人都被演义所误导,其实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罢,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也就是说,至少在三国时期,藤甲的存在绝对是小众,且还没有被大规模武装入军伍。
而藤甲兵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兵种,其实在三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出现,至少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出现。
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而且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产,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明确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
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这显然是罗贯中以明军中装备的藤甲为原型创作的南蛮藤甲兵的艺术形象。但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甚至对火还有一定抗性。
其实不怕火的原因是因为桐油,因为桐油的燃点很高,需要四百多度的高温才能燃烧。换言之,能让桐油燃烧的火,即便你穿着铁甲、皮甲,一样被烫死、烧死、熏死。
也就是说,藤甲挡不住的火,其它甲胄一样废,甚至死的更快、更惨。 最重要的是,经过现代科学实验检测,藤甲对重武器的攻击有着极佳的防御效果,也就是可以减震。而这些特性从张慕过去的亲身体验上,已得到了一次次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