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从海水到咸盐的转变116(1 / 2)

  盐农辛苦一年,能果腹温饱已经是好的了。大部分人家则是兼职下海采珠,入山挖矿来维持生计。而盐农因为长期无防护地接触海盐,严重影响健康。

  沈明觉眉头皱了起来,感觉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新安县里的居民看着还能接受,也就脏乱了些。可这城外的居民,黑瘦矮小,连孩子也比别处瘦小许多。

  新安之穷,岭南百姓之苦,此刻更有体会啊!

  赵衙役指着一片盐田道:“大人请看,这边往前四十亩就是大人的职田。之前黄大人是租给佃户的,因为大人一直没说要不要收回,如今佃户还在晒盐。”

  说话间一个驼背老农过来,拘谨讨好地对几人笑笑,操着一口难懂的官话跟赵衙役沟通。

  赵衙役道:“大人,这位陶老倌便是租职田的盐农,他说才翻了盐土,大人要是收回盐田能不能等几日?这批盐煮完再收回。”

  沈明觉连忙道:“你让他放心,我并非要来收回盐田。可以依旧租给他。”

  那陶老倌这才放心,点头哈腰地跑回盐田继续翻土。驼背极严重,显得双臂很长,劳作的时候感觉他的头都要挨到土地了。

  三人顿时都没了再看下去的心情,沈明觉道:“先回去吧。”

  回家后沈明远没心没肺地接着去杏花巷做蚊香,佳肴和沈明觉却各自在房沉思。沈明觉从县衙取来关于盐田的资料,细细翻看。

  沈佳肴则握着炭笔,用力回想前世看过晒盐的过程。上辈子作为厨师,对盐还是很有了解的。而她看过的第一本关于盐的书,却是在幼儿园的时候看的科普绘本。

  “从海水到咸盐的转变”上面以孩子的视角讲了晒盐的过程。哪怕这么多年过去,沈佳肴还记得很清楚。再加上后来看的记录片和书籍,将这个时代的晒盐技术提升应该不是问题。

  不过还是得多看看这个时代的盐农是如何制盐的。接下来几天佳肴和沈明远两人来看盐田。见盐农在浅坑上铺满茅草,把昨日晒的盐土放在坑中,不断淋海水在上面。

  坑旁边修一小池子,茅草底下的卤水慢慢流进去,待池子满了先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勺出上层水,将下层卤水盛入桶中。

  齐齐拿到村中专门煎盐的大锅又称‘牢盆’处,倒卤水进入,燃柴煎炼。待锅中水干,锅底那一层黄白的结晶便是海盐了。

  既耗人力又费柴火,煎炼的盐还少。这就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的过程。

  犹记前世看到古人制海盐的记录片,沈佳肴那叫震惊。汉人一千多年都是用这个法子制海盐,直到宋末元初,才有晒盐的概念。

  而晒盐技术成熟,彻底改煎为晒,却是到清中期。在此之前,海边盐农,一直用这种传统方式,制盐为生。

  佳肴连来几日看制盐,每次来都会带些小点心蜜饯果干的,送给遇到的小孩子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