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437(2 / 2)
但在翰林苑的“见习”进士们,是没资格选的。
之前纪炀就接触过这些见习进士,基本都是昌盛三十九年春闱中进士的,那会成批的官员去了灌江府,在纪炀手下也算很有长进。
这次再接触地见习进士,跟之前那批基本是同一届。
可为什么,人家已经去当官了,他们还在见习?
原因基本就那几种。
要么是名次太低,能力不足,各处都不想要。
要么是部门眼光高,反正翻过年就是昌盛四十二年,马上新一批的进士们就要新鲜出炉,不如挑选新人。
还有一部分则因为没有背景,更没有人脉,学问也不是特别突出,于是就被留了下来。
他们这二十多人很是尴尬。
中进士三年了,还是见习进士,还在翰林院打杂。
马上新人要来,那可真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不过比他们更尴尬的,还有上上届留下来,没被选走的两个人。
他们两个中进士快六年了,本以为登榜之后便有官做,没想到得罪了人,直接在翰林院打六年的杂。
一般来说,马上要到科举年,他们肯定更加无人问津,估计只有等到新科进士来了之后,他们的名单再被送到各部挑选。
等到那会,或许有大人可怜,选他们去其他地方。
反正能留下来的,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
不过今年有些不同,他们的名单在科举年的前一年又被整理出来,跟赋闲的名单放到一起,全都送到纪炀那里。
也有人称这份名单是次等名单。
毕竟有本事的被挑走,有人脉的不愿意跟着纪炀。
只有这些没什么本事还没人脉,甚至得罪人了的臣子们,才会上这份名单。
那可不就是次等名单。
这种恶毒的酸话,也只有汴京文报了。
看似讽刺名单上的人,其实是在笑话纪炀,笑话他只能选这些“次等”官员。
可惜纪炀竟然认认真真在京都趣闻头版上回应了。
回应得十分简短。
大意是,这些都是正经科考上来的学子。
从童试到县试乡试,再到中进士,已经是许多人没有的造化跟努力聪明。
只因时运不济便嘲讽他们,实在有辱斯文。
在自己眼中,他们只是明珠蒙尘,作为陛下的臣子,作为承平国科考上来的官员,怎么可能没有真才实学。
有朝一日青云直上,那可未可知。
谁也想不到,纪炀头一次在报纸上回应那些一直损他的酸儒们,竟然是为酸儒们说话。
夸得这些名单上众人只觉得自己马上要飞黄腾达了。
这些被冷落的官员,以前哪个不是心高气傲,如今纪炀说他们明珠蒙尘,私底下头都要点酸了。
就算再谦逊的人,都会被这句话安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