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明熹四年(七)132(1 / 2)

  他是在等李峭如赶紧抽身。

  但远在京梁的祝颛,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又三天,坐镇洳州的秋泓接到了一纸令他无比烦闷的圣旨。

  祝颛,勒令他与陆渐春抓紧时间回京梁。

  “简直是胡闹!”秋泓当着前来宣旨的南录司都督冯忠和翰林院编修谢谦脱口骂道,“如今正是紧要关头,岂是我和陆将军说回去就能回去的?”

  冯忠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监,曾伺候过大统皇帝,本已在京梁养老数年,谁料一朝北都沦陷,他这个前朝老人,又被拉到御前听事了。

  只不过这冯公公已年老耳背,听到骂声,权当秋泓是准备接旨,正要上前,却被好心的谢谦拦了下来:“冯督公,您先下去歇着吧,我来。”

  说罢,他接过圣旨,走到了秋泓身前:“部堂,陛下虽忧心战事,但朝中大事小情都无比依赖您,一日都离不开您。”

  “陛下忧心战事就该好好体谅前线的将士们,这种紧要关头召我回去也就罢了,召陆将军回去又是为何?是不是有人在陛下面前嚼了舌根?说了不中听的话?”秋泓阴阳怪气道。

  谢谦脸上挂不住,赔笑着说:“部堂,陛下的决定,臣等如何能说得算呢?”

  “你们如何能说得算?”秋泓冷笑,“我离京前,是如何嘱咐你们的?凡大事,须得先报送洳州,让我知晓,后才可决断。陛下要召我和陆将军回去,王相、赵太宰他们拿不准主意,徐锦南、唐彻呢?他们二人也不知写封信过问我的意见吗?”

  谢谦是明熹三年辛卯科的进士,而后拜在了秋泓同年汪屏门下。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颇为尴尬的身份,那就是,此人乃沈惇长兄沈恪的妻家外甥,明面上,他算是从北廷“叛”过来的人。

  只是谢谦此人心思活道,他左右逢源,还没出翰林院,就在南廷里结交了一帮好友。

  秋泓离京前,那份出格的票拟就是谢谦写的,若不是徐锦南出来和稀泥,汪屏这老实人恐怕就要替学生上去请罪了。

  而眼下,祝颛要临战召将的事一出,秋泓一下子就猜出了京梁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从陆渐春北调后,唐彻外派出京,总督两江与阡南军务,他不在京城,拍板定事的人自然就成了空有其名的长缨处总领大臣王一焕和吏部尚书赵敛。

  王一焕和赵敛虽没什么本事,但大局观是有的,他们二人都是长靖朝的老臣,不是没经过纯皇帝祝旼战死后朝野上下打成一片的乱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