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关系与影响2(1 / 2)
在我深入探究了传统风水学的精髓与底蕴,并追溯其兴起、演变以及历史变革的轨迹与发展趋势之后,不禁思考:现代风水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在传统风水学的沃土上汲取养分,与现代自然科学巧妙融合,从而构筑起独特的科学架构,展现出别样的风貌呢?
从地球物理学的独特视角审视,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是由无数元素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这些元素,如同地球的脉动,孕育出地热、磁场、地电物、重力场以及形形色色的放射性物质。而地表之上,山川壮丽,河流蜿蜒,动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共荣,它们所携带的物质与场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对周遭的一切施加着有形或无形、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力。在这浩瀚的生命画卷中,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生命形态,自然也无法逃脱这些作用力的影响。
譬如,某些地点的地球重力场强度异常,长期居住于此的人们,其身高发育似乎受到了无形的制约。日本中部、中国四川、贵州等地的居民,便因地球引力场的强大而显得相对矮小。又如,某些地层中潜藏着有害的放射性物质,它们如同潜伏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居住者的健康,甚至引发基因突变。地质构造的异常,同样会对生命世界造成不良影响。学者们的研究揭示,生长在断裂带的动植物,往往会出现病变。在贝加尔湖畔、乌兰乌德等地,心血管病的高发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圣彼得堡,地质勘探的结果与医院资料的对比更是惊人地一致:居住在地质断层复杂区域的人们,肿瘤病的发病率竟高出其他地区两到三倍。更令人震惊的是,地层断裂地带的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竟是其他地区的十倍之多。地质断层不仅释放出放射性气体,引发局部地磁变化,更成为影响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并非所有的地域都如此严酷。有些地方的地质结构宛如大自然的馈赠,地层中所含的元素对人体和动植物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欧洲西部的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以及中国的广东、湖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便因地质结构的优越而孕育出高素质的人群,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经济发展也更为繁荣。
回望历史长河,中国数百代先辈们通过数千年的观测、感应与测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以判断某个区域或点位是否适宜人类居住、健康与发展。他们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和原理,与现代地球物理学竟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因此,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便是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科学认识与现代地球物理学知识相结合,揭开那些看似神秘、玄奥现象的面纱,探寻其背后的规律性。我们致力于用科学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使人们信服;我们更致力于运用物理学与风水学结合的方法和知识,深入研究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球作用力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害关系与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如何利用、改造乃至顺应这些自然作用力,为人类服务;我们寻找人与自然能量信息和谐共振的最佳组合方式,使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适应、优化与发展。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也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课题。
在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广阔视野中,地球历经亿万年的沧桑巨变,山川河流如大地的血脉般蜿蜒流淌,自然地貌千姿百态,地下水脉深邃莫测,地质构造错综复杂。这一切,共同孕育了多样化的山川水流、水质、土质以及岩层结构,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而在这纷繁复杂的地质构造之中,蕴藏着无数有机与无机的化学元素,它们如同生命的密码,对人体产生着或益或损的微妙影响。
譬如,铁与锌,如同大地的恩赐,滋养着人类的体魄;有机蛋白,则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之源,助力人类健康成长。然而,镭、氡、锶等放射性元素,却如同潜藏的恶魔,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类的健康与智慧。这些化学元素,因含量与组合结构的差异,对人类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正负效应,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命运的神秘安排。
正因如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有的地方的人们能够健康长寿,而有的地方却疾病缠身,甚至早逝?这一切,都与当地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水文地质如同一位无形的雕刻家,塑造着人类的命运与未来。
回望传统风水学,古人对风水区位的考察,无不细致入微。他们重视地貌的起伏、水流的走向、水质的甘冽,甚至还要亲自品尝土壤与水的味道,从中捕捉那些关于吉凶祸福的微妙信息。他们认为,水味甘甜之地,必是吉祥之所;而水味苦涩之处,则是不祥之兆。这些朴素的智慧,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竟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风水学中的“龙脉”思想,它宛如一条神秘的线索,将山脉、水流与岩层的走向紧密相连。而“保护龙脉”的理念,更是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中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观念不谋而合,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安宁。
如今,现代风水学正肩负着新的使命。它不仅要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智慧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融合,更要深入研究山川地貌、地质构造、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深远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美好。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孩子,始终生活在自然环境的怀抱中。这里的山川水流、花草树木,以及它们之间的巧妙组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而人类为了营造更加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还创造了诸多人文景观和人造园林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与人为的环境景观,如同一双双无形的手,对人类产生着种种物理、生理和心理效应。
人类,这个高度自动化的生命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极强。周围环境景观的色彩、形状、引力、气场等,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我们置身于一个美观舒适、色彩和谐的环境景观中时,心情会格外舒畅,思维也会更加清晰敏捷,创造力更是如泉涌般涌现。
回望我国古代,庭院美化与风水布局并重,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巧妙组合,能够营造出吉祥如意、财源广进的美好氛围。这种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在苏州园林等经典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现代风水学,正是要将这种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建筑学和植物学规律,更要深入探讨其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生态建筑学,这一探索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奥秘的学科,是生态学在追求地球生命活动均衡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延伸,也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它视人类聚居之地为大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强调建筑物应遵循自然生态的平衡共生法则;同时,它也将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且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建筑结构,要求我们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必须审慎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及其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使建筑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生。
当西方学者率先涉足这一领域,并偶尔将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这一绵延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自人类诞生之初,建筑学便应运而生。为了遮风避雨、防范天敌虫害,人类本能地寻求庇护之所。然而,自然山洞土穴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于是简陋的人工居所应运而生。从有巢氏在树上搭建的茅棚,到山顶洞人挖掘的窑洞,这些原始形态的人工建筑,见证了人类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天敌伤害而付出的智慧与努力。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居住建筑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除了实用性、安全性之外,美观性、密闭性、健康性也成为了新的追求。人们希望居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西周初年,周武王欲在洛邑建都,便召请周公“相宅”,将人类对建筑与环境的需求提升到了风水学的层面。
随着建筑多样性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关系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民房、邸宅、寺庙、宫廷建筑,因地理位置、建筑材料、建造形态、规模、风格、色彩等因素的差异,对不同身份、职业、生命信息的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便是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它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因素对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同时也探讨建筑要素组合格局对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通过调整、优化建筑要素及其格局,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加协调、同步,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之道。
地球,作为宇宙星河中的一粒尘埃,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星体的影响。宇宙中的各种光电信息、力、热能、宇宙能,对地球产生着各种正负效应。而人类,作为地球上感应能力最强的高级生物,自然也随时受到这些效应的影响。
例如,太阳的光能热能效应使万物得以生发,而太阳黑子则对地球人类及其他动植物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月亮的圆缺和运转周期对海水的潮汐涨落产生明显的作用力,同时也对人类女性的月经周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日蚀、月蚀及彗星等特殊的星体变异,对地球的磁场、气温、地震、旱涝灾害产生特殊的作用力,同时也对人类的生理、心理、思维情绪乃至疾病灾患等产生多重影响。这些现象无不印证了宇宙星体与地球、人类的紧密感应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