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运用与诠释3(1 / 2)

当今之世,风水学这一古老智慧已然跨越国界,受到了全球各国的瞩目与重视。其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无不有力地证明了风水学所蕴含的普遍真理与内在统一。

曾几何时,风水学这门应用科学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不为人知。然而,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全息论、生物钟、微波技术等新兴学科的蓬勃兴起,风水学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渐揭开,其作为主体科学的真实面目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微波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璀璨明珠,正是风水学科学性的一种生动体现。风水学中讲究“山环水抱必有气”,其中“山环”之状,恰似微波技术中那铁锅状的微波天线,二者在形态与功能上竟有着惊人的契合。而风水学中的马路、气口、通道,则与微波技术中的“波导管”异曲同工;宅院、房子,则相当于微波技术中的“谐振腔”;门前的障碍物及其化解之法,又与微波技术中的“引波”及“匹配元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风水学中风对气的影响,也与微波技术对层对微波的影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更令人称奇的是,风水学中的“气”与传统文化中那神秘莫测的“气”,竟与当今最新的微波技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么,这“气”究竟为何物?它既是超微粒子,又是电磁波。中医言其气,道家论其道,儒家讲浩然之气,几千年来,这“气”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是修炼气功,还是堪舆风水,都离不开对这“气”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奥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气”的定义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让我们追溯一下这一发现的历程。1964年,当科学家们在新泽西州设立卫星通讯天线时,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天空的3.5K(K为绝对温度单位,273K等于摄氏零度)的干扰信号。这一信号让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因为他们确信天线本身并无故障。于是,他们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将天线按季节朝向四面八方进行观测,但这干扰信号依然如故。这说明,这一干扰信号并非来自太阳系内的某个星球,而是弥漫于整个宇宙太空的辐射——即4080兆赫上的微波。

这微波,被誉为“天地之始”,堪称“万物之母”。它弥漫于宇宙太空之中,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微波是电磁波家族中的年轻成员,它与光的频段相邻,按波长排序,是光的“兄长”。电磁波家族成员众多,依次为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微波因其独特的性质,被专家们誉为“黄金区”。顾名思义,“微波”即波长极短(频率极高)的电磁波。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起质变,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与特征。

如此看来,风水学中的“气”与微波技术中的“微波”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神秘而深刻的联系。这不仅让我们对风水学的科学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敬畏。

首先,微波与光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仿佛光波的孪生兄弟。光波,那在空间中直线前行的使者,其传播轨迹早已为人所熟知。微波,亦是如此,它在广袤的空间中沿着直线传播,一旦遭遇障碍,便如同遇到了前行的绊脚石,传播之路受阻。

光波与镜子相遇,会演绎出折射的奇妙景象,微波亦是不甘示弱。试想那太阳灶,利用太阳光的聚焦之力,汇聚成一束炽热的光芒。微波,同样可以通过抛物面反射镜的巧妙引导,聚焦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无论是用于接收还是照射,都显得游刃有余。那抛物面反射镜,形如一口巨大的铁锅,矗立在天地之间。而天线的尺寸,与波长息息相关,故而那大铁锅,往往被制造成直径数米的庞然大物,这既是工艺制造的需求,也是技术实现的必然。倘若无线电的中、短波也想要跟风,配备一口大铁锅天线,那它的尺寸,恐怕将庞大到令人咋舌,难以制造。

再者,微波还拥有穿透“电离层”的神奇能力。电离层,那位于大气上层的稀薄空气,在太阳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下,发生了电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它对无线电通讯的电磁波产生了折射作用,然而,对于微波来说,这道屏障却如同虚设。微波,如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穿梭于电离层之间,毫无阻碍。

此外,微波还具有宽频带特性,其频带宽度,竟是短小频带的一万倍之多。这意味着,微波的信息容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去探索。

同时,微波还具备抗低频干扰的能力。无论是雨天的雷电,还是晴日的星辰磁干扰,都无法对微波产生丝毫的影响。它如同一位坚定的守护者,守护着信息的传递,不受外界的侵扰。

其实,早在明、清时代,受到洋务运动兴科学、办学约的影响,一些对易经八卦研究有素者,便对“气”与科学的联系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他们试图在“气本质”中寻找科学与易经的契合点。清初明末的杭辛斋,在《读易志》中更是明确指出,《周易》上所言的光与气,并非泛指光明与气象,而是与物理上所说的光与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上的光,自然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以及位于光谱两端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杭辛斋认为,光分为两种,一种可见,一种不可见。X光,便是那不可见之光,或称放射线。他所说的物理之气,并非气象之气,也非大气之气,而是指电场、磁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物理研究表明,有电则有电场,有磁则产生磁场,电、磁和场,实则是一家。场动生波,所以电磁场与电磁波也是一体的。而光,是可见的电磁波;微波,则是那看不见的光。

科学家们发现,宇宙创生之初,便充满了太空的那种微波辐射。这无疑是光的一种,只是它看不见而已。它诞生在天地之始,拥有无尽的能量,故而被誉为“万物之母”。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光中有气,气中有光,光气一体。那看不见的光,便是光;那看得见的气,亦是光。因此,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认为“光为气始”以及同意《易经》上说的“光盛生气”观念,显然是不妥的。事实上,光与气,本质上是同一事物,只是名称各异罢了。如果没有射电天文学家的新发现,我们今天对“气”的认识,恐怕还将停留在笼统的光的范畴之内,而不会抓住“气家族”的一个成员——微波。我们也只会停留在对太阳的歌颂与赞美之中,而无法领略到微波的神奇魅力。

事实上,在诸多方面,气与微波都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它们如同天作之合,共同演绎着宇宙的奥秘与神奇。

风水与气功,这两门古老学问皆以“气”为至高无上的核心。近年来,科学界对气功中的“外气”进行了深入探索,揭示了一系列令人惊奇的发现:低频调制的远红外线、8毫米微波、静电富集、微粒子流等,这些在医疗领域竟与气功并驾齐驱,展现出非凡的价值。

微波,这一看似无形的能量,能够引发人体某些生理效应,且极易被人体吸收。它既是诊断的利器,也是治疗的瑰宝。而气功高手,更是能以自身之气探测疾病,发放外气,实现治疗的神奇效果。在轻工业领域,微波能助力种子提升发芽率,气功高手同样能以气之功,达到相似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微波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微波炉”成为了厨房中的新宠。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铁锅这一中国人餐桌上的日常用品,竟也被科研人员赋予了新的使命。日本科学家在铁锅中心点加装转换器,竟能清晰接收到卫星转播的图像,效果堪比高端微波天线。一旦这种廉价而实用的天线普及,或许“大铁锅”将成为国人新的昵称,如同当年的“戏匣子”、“话匣子”一般。

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何盆地能孕育出富庶之地?或许,正是它们较好地吸收了宇宙微波的缘故。所谓“气场宝地”,并非空穴来风。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微波与光波相似,沿直线在空间传播。地球上的植物若想更多接收宇宙之气,便需拥有类似微波天线的结构。铁锅状、喇叭状天线,虽非植物所能完全具备,但那些拥有一定弧度、环状结构的部位,如人的耳朵、手掌、眼睛、肚脐等,却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微波天线。

人类选择山水环绕的宜居之地,或许正是对这种自然规律的模仿与遵循。当我们置身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植物都长有接收微波的“天线”。叶片大多呈勺形,向上翘起,与整体植物构成一个面向太空的环状结构。莲花之王——王莲的叶子,更是如澡盆般完整无缺,堪称绿色微波天线的典范。而花朵,则大多由汤匙状的花瓣拼成喇叭状,牵牛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喇叭花”之名由此而来。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叶片和花朵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但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宇宙观下审视,它们之所以呈现出勺状而非扁平状,正是为了接收更多的宇宙之气——微波。这一发现,无疑填补了植物学研究的空白。

实验证明,植物本身就是微波天线。早在1979年,当国外科学家测得宇宙背景辐射为微波的消息传来时,有人便敏锐地注意到植物的叶子和树冠形状颇似微波天线。于是,他们将院内的大树和室内盆景用导线引入电视天线插口,结果图像竟比室内天线清晰许多。由于植物叶子是全方位的,因此无需像室内拉杆天线那样转动寻找最佳方向。

1990年5月,一条震撼人心的消息在科技杂志上发布:印度科学家发现香蕉树不仅能提供香甜的果实,其树叶更是绝妙的微波天线。只需将一导线刺入树干脉络,另一端接到电视机上,便能收到清晰的图像。此外,还有学者发现鸟的羽毛也起着微波介质天线的作用,可能在感受微波场强度方面发挥着接收器的功能。

介质天线,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实则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并非只能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非金属、非导体的物质同样可以充当这一角色。羽毛、山石、树木、建筑物等,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微波天线。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石头的“文笔峰”能接收宇宙微波辐射,以及“天之气为阳”导致“山地生男”,“地之气为阴”则“泽地生女”的自然规律。

人为万物之精粹,灵智之巅峰。人与动物之别,在于人类能以巧手创造工具,积极主动地改造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人类无需在身体上进化出喇叭状的微波天线,却能以千变万化的姿态,创编出诸多功法,以采集那浩瀚宇宙中的元气。这在练功者的术语中,被形象地称为“采气”。采气之时,人们的肢体或躯干往往弯成优雅的弧度,面朝浩瀚的天空,仿佛在与宇宙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然而,生命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仅凭练功采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充分地接收宇宙之气,人们必须精心选择一个天然的微波接收天线——那便是山环水抱之地。投身于这样的较强气场之中,或是以土石建筑仿造山环之势,皆能助人更好地吸收天地精华。山环,就如同接收宇宙微波的介质天线,而那“水抱”之态,更是大量汇聚微波的宝地。研究发现,水是一种极易吸收微波能量的物质,堪称“积极分子”。这便是“山环水抱必有气”这一说法的科学诠释。

再看那环形山、喇叭花、勺状叶、羽毛等自然之物,它们仿佛是大自然亲手造就的微波天线。从微波的直线传播特性,到抛物线状天线的原理,再到气功感气的实践,它们都展现出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倘若有人既不懂气功,也不懂微波,或许会心生疑惑:光的反射需要水银玻璃或铜镜,现代微波天线更是金属制成的大铁锅,那么自然环境中的土石之山、普通之水,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每月阴历十五之夜,明月高悬,其光芒足以照亮老大娘在月光下纺线的身影。月亮与地球本身并不发光,它们的光芒皆源自太阳。其实,地球同样能反射阳光,只是我们身处其中难以察觉。若想亲眼目睹地球如何像明月一般高悬空中,或许只有随阿波罗号飞船登月,方能一饱眼福。 再论地气之差,是否应多收天之气以补之?香港原为一座石头岛,地气并不算好,但得益于海的环抱,海之气为其增添了几分生机。此外,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犹如一个个挺拔的微波天线,又收集了许多天之气。建筑构形对于接收天之气至关重要,如北京的国际饭店,其巍峨之姿仿佛一座环形山;悉尼的大剧院,其优雅的线条则如同盛开花朵的花瓣,皆在默默地接收着宇宙的馈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