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四季养生14(2 / 2)
气温上升——阳气升发——阳——维护升发——春夏养阳
气温下降——阳气潜藏——阴——维护潜藏——秋冬养阴
春天升发是夏季盛长的序曲
夏季消耗是秋季收敛的必须
秋季收敛是冬季潜藏的前奏
冬季潜藏是春季勃发的根基
三、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要遵循自然变化。
立春后,天气渐暖,可早睡早起,多吃辛甘发散的食物如韭菜、香菜来提升阳气。雨水时节,注意调养脾胃,避免寒湿之邪,可适当吃些蜂蜜等滋补脾胃。
惊蛰,春雷始鸣,此时要增加运动量,饮食清淡,可吃梨润肺。春分昼夜平分,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在情志上保持平和,可食用春笋等应季蔬菜。
清明是扫墓祭祖之时,也是踏青好时节,要注意养肝清肝,可多吃荠菜等。谷雨湿度增加,要注意祛湿,可喝薏仁红豆粥。
立夏后,要养心,避免大悲大喜,可多吃豆类等。小满时,气温升高,注意清热利湿,吃苦瓜等苦味食物很合适。芒种要注意补充水分,晚睡早起,吃些桑葚等。
夏至阳盛,宜晚睡早起,注意防暑,吃西瓜等解暑。小暑大暑是一年最热之时,要防暑降温,可适当吃绿豆汤等清热食物,避免高温外出。
立秋后,气候干燥,要养肺防燥,吃梨、百合等食物。处暑开始,暑气渐消,要注意调整睡眠时间,多吃滋阴润燥食物。
白露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可适当吃点龙眼。秋分和春分类似,注意阴阳平衡,多吃温润的食物。
寒露要注意足部保暖,可吃芝麻等养阴防燥。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要注意健脾养胃,吃南瓜等。
立冬: 每年11月8日前后。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中医:阳气潜,阴气盛,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冬季序曲。 不要急着进补膏滋
小雪: 每年11月22日23日。 大规模冷空气南下,活动频繁,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初显寒冬滋味。 中医:阳气气血明显入里,脾胃健运,口味转向香浓热食。随寒潮补益。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左右。冷空气强度更大,降温频繁,寒冷毕现。江南地区偶见降雪。 中医:阳气气血充分潜藏,脾胃运化吸收渐强,食欲旺盛,全面进入“冬季进补,强身增能”。
冬至: 12月22日或23日。阳气潜藏探底转而升发节点。“冬至一阳生” 。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 中医:“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虽是补益最佳时机,但是不要太过滋腻,因为阳气气血转而逐渐生(升)发。冬至前后补益有所不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艾灸神阙、关元是激发身体阳气渐生(升)的最佳时间。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
小寒: 1月5日或6日。小寒大寒冷成一团。 自“小寒”进入三九天(多在1月9日至17日):“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中医: 阳气虽潜藏但已经略有升发之态势,而外界寒冷,皮毛闭塞。 温补过度易生内热火毒、“外寒内热”、 “伏阳在里”。宜稍加清凉消导理气之品:“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麦冬、冬笋、陈皮、砂仁等。
日常饮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母鸡肉,其中又以羊肉汤常见。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为碎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食肉喝汤。
大寒: 1月20日前后,最后一个节气 。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天寒地冻。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中医:如果进食温补太多,会内热更加明显,甚至“寒包火”。进补的力度、分量应逐渐减少,并且和小寒一样,酌加清凉消食理气之品。